news-details
受冒牌者症候群困擾的人,往往難以自我肯定,害怕失敗。(圖 / shutterstock)

面對他人稱讚,總習慣性回應:「沒有啦。」

在職場上獲得升遷或褒獎時,總會覺得自己只是「運氣好」。

你過著人人稱羨生活,卻覺得自己彷彿只是一個「冒牌貨」,擔心有天被別人發現:自己其實沒有他們想像中的那麼「優秀」。

 

上述這類難以自我肯定的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冒牌者症候群」,常見於高成就女性,受原生家庭、求學經驗影響,以致進入職場,常陷入過勞循環,認為自己「不夠好」,且恐懼失敗

 

本報邀請資深社工鄭慧齡,以基督信仰角度分享對「冒牌者症候群」的看法,一起學習從「我不夠好」的轄制中走出來。

東方社會中,「冒牌者症候群」更困擾?

東方社會崇尚謙遜文化,使父母習慣告訴小孩「哪裡可以再更好」,或怕孩子因驕傲而少有給予讚美、肯定,造成孩子容易不自信,長大常出現「我不夠好」的自我懷疑。更有甚者,會認為自己無論怎麼做「都無法被肯定」,選擇逃避挑戰或自我放棄

 

有些人在職場上,雖很有能力,但害怕被寄予厚望,因而選擇隱藏自己,「被動」面對挑戰;或害怕他人認為「表現好是應該的」,不斷承擔被期待的壓力。

 

華人社會傳統上「重男輕女」觀念,也使女性相對於男性,更容易受冒牌者症候群所困擾

 

男女先天上生理構造不同,一般而言,女性在農業社會較難提供生產力,從「取名」也能看見此現象,例如:將女生取為「罔腰」、「罔市」,以「難撫養」的反面意思,實為祈求孩子平安長大。

  • news-details
  • 重男輕女觀念和父母缺乏肯定的習慣,容易使孩子產生「我不夠好」的想法。(圖 / shutterstock)

表達愛和肯定,建立孩子自信

如何透過家庭教育,建立孩子的自信?

 

歌羅西書3:21,「你們做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恐怕他們失了志氣。」資深社工鄭慧齡表示,「在正向教養中,我常提醒,父母情緒不穩定時,不要以愛之名教導孩子。父母須先將自己整理好,否則有時候出發點雖是為孩子好,實際上卻在發洩情緒

 

現今資源豐富,父母容易習得教養方法,但懂得這麼多「方法」的父母,可能會忘記自己和孩子的相處是帶著「怒氣」。語言不僅限於「口氣」、「音量」,孩子是很敏感的,有時一個眼神、一個微表情,都可能讓孩子察覺到大人的不悅。

 

對子女的教養應一視同仁,拿掉「應該」的框架,不去強調特定性別角色的責任。

 

要建立孩子的自信,需要有上帝的眼光,欣賞孩子長處、包容短處,覺察他喜歡的「愛的語言」,不吝嗇表達愛。

 

孩子也要學習表達「自己需要被肯定、安慰的需求」,讓父母有方法可依循,彼此清楚表達各自感受,而使彼此關係更進一步。

  • news-details
  • 鄭慧齡提醒,父母能以溝通了解孩子需要被肯定、關懷的需要,了解孩子「愛的語言」,讓孩子充分感受到愛。(圖 / 鄭慧齡 提供)

每個人能接受「愛」的方式不同,而,練習說出自身感受,彼此才有「澄清」機會。

 

鄭慧齡舉例,其二兒子不吃肉,若她今天買了一隻烤雞回家,對方必定不開心。她接著補充說:「做父母的要很清楚知道,孩子是屬神的,不是我們的私人物品,我們的責任是要幫助孩子走進命定,這樣我們就不會想掌控孩子。」

 

冒牌者症候群總覺得「我不夠好」

可訂定「合理目標」付出實行

若你是受冒牌者症候群所困擾的上班族,除要覺察自己「不自信的狀態」,更要進一步釐清自身是否真的沒能力。

 

有的人為職涯定了很高標準,執行起來卻非常困難,例如:「想要」達到100分,然而實際只「能夠」達成80分。理想和現實的落差,就是造成痛苦的主因。應當認清現實,並訂定合理標準,就是改善此症候群的的第一步。

 

面對心中不斷響起「我不夠好」的聲音,鄭慧齡說:「當事人必須定義什麼是『夠好』,並思考,是否真的要達成才會覺得自己有價值?

 

欲達成目標,不能只停在「想」的層次,而是要付諸實行。人人都想要被看見、被欣賞,在還不夠格時,必須付出相對應的努力。鄭慧齡表示:「若我們賦予目標正向意義,每進步一點都會覺得很開心。和別人比較永遠沒有盡頭,反而會變得患得患失。」

 

從一件小事開始,按部就班執行,慢慢累積自己成功經驗。心理學中提供了具體方法,例如:目標要具體、把大目標切分成好幾個小目標,逐步完成

 

舉例,英文不好的人,若一下子要求自己從2、30分進步到8、90分,挫折感會非常強烈,反之,先要求自己進步10分,相對壓力則小很多。

 

我們必須接納自己有長處也有短處,有時候「我不夠好」是「事實」,有時則是自己「虛構出來的想法」。

  • news-details
  • 設定合理目標,並學習將目標切小來執行,增加成功機會,便容易獲得自信。(圖 / shutterstock)

明白自己「甚好」

看神不看環境

起初神創造天地,看一切都「甚好」。活著的目的,不是為了滿足他人期待,而是要進入神所賜的命定,知道神看我們「甚好」,如此即能接納自己。

 

箴言4:23,「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保守自己的想法「合神心意」,不落入比較爭競,就能從「我不夠好」的轄制中走出來。

 

從聖經中的大衛、以及報好消息的探子約書亞和迦勒身上,可以看見,他們在面對哥利亞和高大的迦南人時,並沒有恐懼退縮,反而看見神的大能勝過眼前挑戰,雖然處境艱難,但神應許最終會得勝。

  • news-details
  • 大衛沒有看巨大的歌利亞,反而定睛在神的全能,抓住得勝應許,顯得不卑不亢。(圖 / shutterstock)

羅馬書12:3,「我憑著所賜我的恩對你們各人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基督徒可學習大衛、約書亞和迦勒「不卑不亢的榜樣」,在試煉中學習「訓練自己成為他人的祝福」。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