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在地震瓦礫堆中出生的女嬰「奇蹟寶寶」嗎?
土耳其與敘利亞在今(2023)年2月接連發生了芮氏規模7.8、7.5的兩次淺層強震,造成無數城市基礎設施損毀,數以萬計的民眾死傷。
對土、敘兩國人民來說,毀滅性地震嚴重破壞並改變既有生活,「僅」過去半年之久,災後盤點與重建仍都是日夜不斷的進行式。
協助重建的團隊,在瓦礫堆中看見寫著聖經的紙片,感動落淚,他們相信「神正在對土耳其這個國家和教會說話。」
對此,本報彙整近日相關報導,更新災後現況。
災後重建,路程遙遙
非營利人道組織「支持生命(Support to Life)」於8月中旬發布一份災後報告,指出1400萬個土耳其、敘利亞人民在這場災難中受到波及,大約1200萬人是土耳其公民,200萬人是敘利亞難民。
而依照土耳其內政部公開的最新數據,2月份的大地震造成50,783人罹難,高達107,000人受傷;現有90%的地震災民仍暫居在臨時組合屋,根據公部門擬定的「土耳其災後恢復計畫(TASIP)」,災民最長可能得在組合屋居住2年的時間。
為了幫助民眾從災難中走出,土耳其政府已在11個省份動工興建18萬套永久住房,有資格獲得永久住房的民眾,或是因地震得到優惠住宅貸款的家庭,會在得到安排後的30天內從臨時避難所撤離,展開新生活。
與此同時,全球氣溫不斷升高,深受影響的哈塔伊省(Hatay)平均氣溫為攝氏35度,熾熱的溫度也伴隨著嚴峻的公衛、疫病考驗; 對土耳其來說,乾淨水源、環境衛生,以及心理健康和社會支持等等,都還有很大的缺口需要滿足。
孩童與婦女處境值得關注
「支持生命(Support to Life)」的災後報告也提醒,在困難的生活環境中,民眾較容易會為了求生,而從事高風險、多重剝削,甚至是非法的臨時性工作;其中,兒童和女性有更高的受害風險。
特別是還在長大,尚未有自我保護能力的「兒童」,他們在災後的重建階段,成長所需關愛、教育需求多半無法被滿足,不分男孩或女孩,都高度暴露在成為「童工」的風險,甚或可能因家長需要求生,強迫孩子上街乞討,甚至是早婚。
災難中,婦女的風險來自於難以就業,經濟弱勢可能讓她們屈就於危險、暴力的家庭環境中,或因沒有外出工作,被無度的要求負擔、操持家事。
育齡婦女的另一層風險,則是「妊娠與生產」。報告指出,直接受地震影響的孕婦人數約為130,000人,光是在地震災後1個月,就大約有14,400名嬰孩來到世上。然而,多數醫療院所被震垮,再加上醫療人員的不足,導致孕婦無法獲得常規的產前護理,分娩時所能得到的風險控管也非常有限。
廢墟中的新生命,帶來盼望
所幸,在多重困難中,仍是有生命與盼望存在。
2月份,被大家稱為「奇蹟寶寶」的女嬰阿雅(Aya)被搜救人員於廢墟中救出。搜救隊先是找到了已罹難的女嬰父母,接著才發現,阿雅剛來到這個世上,身上的臍帶甚至還與母親相連。
當時,一行人趕忙在現場完成緊急護理,後火速將嬰孩送到醫院接受完整的專業照顧,這個在災區中綻放的新生命,成為斷垣殘壁中的無限希望。
阿雅的健康狀況在醫護人員照管下有很好的發展,新聞一出,各界人士紛紛站出來,表示願意收養這位奇蹟寶寶。不過,在醫院多方評估與親緣鑑定後,最終交由女嬰的親阿姨、姨丈收養。
姨丈薩瓦迪(Khalil al-Sawadi)在接受外媒採訪時表示,「寶寶在瓦礫堆中奇蹟般的出生,現在她就是我們家中的一份子,我們很喜歡她、我們的孩子也很喜歡她,寶寶看到每個人都會露出大大的微笑。」
雖然薩瓦迪一家還深陷地震帶來的創傷,白天他們一家待在租來的公寓,晚上則是選擇到離住處不遠的帳棚內過夜,然而家人還是團聚在一起,積極地在災後重啟日常生活。
阿雅的阿姨Hala也表示,每次看到女嬰的笑容,就彷彿看到了已逝妹妹的笑容,「對我來說,阿雅非常珍貴,因為她也代表了,我對父母、兄弟姊妹們的所有回憶。」
正式完成收養手續後,薩瓦迪一家也將女嬰的名字改為阿芙拉(Afraa),這也是女嬰親生母親的名字,希望能藉此讓孩子覺得,母親雖然在地震中罹難,卻還是在身邊看顧著自己。
此外,薩瓦迪也提到,阿芙拉目前開始會黏人、會笑、會找東西玩了,她正健康快樂的長大著,當她再更大以後,會再告訴她關於家族與爸媽的事情,希望在她的記憶中,也能記住關於他們的故事。
除了阿芙拉之外,土敘強震中,還有另一名受困廢墟5天以上才被救出的「神秘寶寶」,她同樣也是一名女嬰,獨自在哈泰省滿目瘡痍的瓦礫中躺著。
在搜救隊發現這名女嬰時,初步評估健康狀況良好,但因為不知道名字,也不知道誰是她的親人,所以醫護人員先用「神秘寶寶」的暱稱來稱呼。進一步搜尋後,才發現女嬰的父親、哥哥都在地震中逝世,然而她的母親葉思敏(Yasmine)還在世,只不過受傷後被先一步送到其他醫院治療。
土耳其當局為葉思敏和女嬰做了DNA比對,確認後得知,女嬰的名字是維婷(Vetin),之後雖即派人護送女嬰,讓她能盡快與母親團圓。
葉思敏在與小寶寶闊別將近兩個月後,激動的將孩子抱在懷裡親了又親,完全沒想到在這場大災難過後,還能有一名孩子存活,且能再次重逢。
以信仰為基投入關顧,找回孩子臉上笑容
而在公部門積極重建家園的同時,許多信仰相關機構也陸續投入救災、重建教會的工作。
基督教援助會(Christian Aid)從災後迄今持續服事,除了募集物資與經費,也與當地夥伴教會合作,依照需求運送日常用品與飲用水。
同時,基督教援助會在土、敘人民經過這場苦難後,為兒童提供了娛樂活動,希望能為兒童心理健康帶來一點幫助。
基督教援助會執行長派崔克(Patrick Watt)表示,這樣的災難對任何人來說都是非常難以度過的,特別是孩子,他們更需要努力面對太多的震撼與破壞,這讓他們很難有餘裕建立同儕關係,所以我們設計了拔河、臉部彩繪、繪畫、歌唱、球類遊戲等團體活動,希望幫助他們找到同伴,也找回臉上的笑容。
而針對女性,則是為她們制定了「賦權」計畫,打造社區廚房,讓女性一同製備餐點,除了能讓她們有公共參與的空間,也能解決每日所需的膳食問題。
瓦礫堆中的紙片,傳遞來自聖經的亮光
還有,當地的基督教教會協會(TeK)也積極幫助成員教會重建。
基督教教會協會召集土耳其當地的教會領袖,分別前往11個不同的城市,分別為186間教會提供重建需要的人力、物資與金錢。
協會同工卡爾坎德倫(Ali Kalkandelen)表示,他陸續關心了許多家庭,前去探訪他們,瞭解他們的現況和需要。
而在一趟前往卡赫拉曼馬拉什市(Kahramanmaras)的行程中,突然他注意到了一張被風吹起、落在瓦礫堆中的紙片。
走近一看,發現上面剛好是一段聖經經節「願頌讚歸與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父神,就是發慈悲的父,賜各樣安慰的神。我們在一切患難中,他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哥林多後書1:3-4)」
這個無意中看見的亮光,帶給卡爾坎德倫無限的感動,因為基督教在土耳其畢竟還是受到壓迫的,卡赫拉曼馬拉什市本就沒有教會,也沒有特別讓人矚目的信徒、信仰活動。
「神正在對土耳其這個國家和教會說話。」卡爾坎德倫哭著說。
而後,卡爾坎德倫進一步查經,讀到了哥林多後書1:10:「他曾救我們脫離那極大的死亡,現在仍要救我們,並且我們指望他將來還要救我們。」
聖經中的應許,除了讓人充滿盼望,卡爾坎德倫還想起了聖經中著名的女信徒「多加」。
多加是主復活後首位被稱做信徒的姊妹,敘利亞人稱她為大比大,希利尼人稱她為多加。雖然多加沒有被人記下的言論,但聖經中卻記下了她廣而多的善行,顯現了她充足的愛心,與永遠以身作則的榜樣。
還有,多加最為人稱道的,則是神藉著她行了「死而復活」的神蹟,彰顯出神的作為。
「從神而來的應許、聖經中的記載,都讓我們藉此得力也得恩。縱然,外界評估土耳其在兩年內,都還是要面對餘震的驚擾,但靠著神,相信國家和教會都能再次復興,最終如地震前那樣。」卡爾坎德倫宣告。
參考資料:reliefweb、Christianity Today、Christian Aid、NPR、India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