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4月19日美國科羅拉多州第一浸信會教堂舉行科倫拜事件25周年紀念儀式,於科倫拜紀念館中追悼逝者。(圖/Columbine Memorial Foundation )。

25年前的一場校園槍擊案「科倫拜事件」,震驚美國舉國譁然,槍響中,不僅多人喪生、受傷,倖存者及其家人也深陷痛苦許久,患有創傷壓力症候群或憂鬱症。

 

一位罹難者的弟弟,僥倖存活下親自見證因著一次非洲短宣旅程後,學習到感恩和饒恕的重要,才轉而與家人一起巡迴全球演講,一次一次面對傷痛並操練饒恕,期能成為校園霸凌、槍枝問題、自殺念頭的守門人,勉勵年輕人以感恩饒恕面對憂鬱和孤單的問題,不做情緒的奴僕。

25年前駭人槍擊案

引人驚覺校園霸凌、槍枝問題

1999年4月20日,美國科羅拉多州發生「科倫拜校園槍擊事件」,兩名青少年持槍進入校園,槍殺12名學生及1名老師,並造成24人受傷,後兩名嫌犯自盡身亡。此事引起美國舉國譁然,「科倫拜」成為校園槍擊案代名詞,更引發對槍枝管制、校園霸凌、電子遊戲中暴力元素的諸多爭論。後更引起「科倫拜效應」許多類似事件在不同校園中引爆,造成社會大眾恐慌。

 

本月19日,美國科羅拉多州第一浸信會教堂舉行科倫拜事件25周年紀念儀式,除了悼念罹難者,更透過守夜活動懷念、追思。

  • news-details
  • 家屬及關懷此事的弟兄姊妹出席追悼會。(圖/Gabby Giffords FB)

「瑞秋挑戰」(Rachel's Challenge)進行,幫助走出黑暗

親自於該事件中倖存,現年41歲的克萊格·史考特(Craig Scott)回憶事發時的經歷,在最多人被槍殺的學校圖書館,他目睹兩名朋友被殺,當下,他極度恐慌蜷縮在桌子底下,只能不斷呼求神以消除恐懼,這時,他腦中突現一聲音,指示他逃離圖書館,之後,他躺在地上,不斷呼求神的幫助、保護,最後和其他倖存者一同逃離,並很幸運的毫髮無傷。

 

他的姐姐,就是此案件中第一個被殺的學生瑞秋·史考特(Rachel Scott),瑞秋生前是虔誠基督徒,為人善良,從她的日記中可以看見,她關懷轉學者、被霸凌者,時時保持憐憫心。不幸離世後,其家人為其成立「瑞秋挑戰」(Rachel's Challenge)。

 

家人們以演講的形式至全美及世界各地,分享瑞秋生前的榜樣,期能因而減少校園槍擊事件、校園霸凌的發生和青少年自殺問題。過去25年來,他們已經接觸3,500萬名學生、家長,而身為倖存者的克萊格,必須因此計畫,站上台分享自己的經歷,直面心中的痛苦。

 

經歷「瑞秋挑戰」多年的努力,收穫的回饋包括,成功阻止9起校園槍擊案發生,並鼓勵學生,一旦若聽見校園中有槍擊案計畫,應勇敢向校方反應,如果此舉可以拯救生命,就不需擔心是在打小報告。瑞秋的父親達雷爾(Darrell Scott)真誠呼籲:「師長應多關心那些被孤立、獨來獨往的孩子,防止他們未來成為傷害別人的人。」

  • news-details
  • 克萊格25年中不斷以「瑞秋挑戰」演講活動防範校園槍枝、校園霸凌並關注心理健康問題。(圖/Craig Scott 官網)

  • news-details
  • 學生於瑞秋挑戰演講後合影。(圖/Craig Scott 官網)

倖存者短宣中,學會饒恕放下憤怒

克萊格表示,事件發生後,他陷入極大的憤怒中,無法寬恕兇手,某次甚至暴怒拿刀指著弟弟。同時,他驚覺自己越來越仇恨、憤怒,他彷彿變得跟兇手越來越像。

 

沒想到有回,他代替妹妹前往非洲短宣,在難民營為人服務時,看見許多當地比他遭遇更困難的人,促使他慢慢放下憤怒,學習感恩和饒恕。

 

他遇到一位非洲人,部落遭到血洗,一下就失去17位親人,竟然能夠仍選擇饒恕。

 

兩個月的短宣結束後,克萊格開始練習放手,不再緊握憤怒和不饒恕,而是把它單單交給神,他持續反覆的做,尤其是在新聞上又看見兇手的面孔時。特別是當時的新聞風向,將兩位槍手塑造成受害者,認為他們受心理問題所苦,所以才有此槍擊計畫。此舉無疑深深刺痛他的心。

 

而他先前曾和兩個槍手接觸,發現他們明顯有性格上的缺陷,他指出,有此悲劇的關鍵在於心理健康,如今許多年輕人深陷憂鬱、孤單中,或有自殺念頭,近年社群媒體更加劇了心理層面的問題。

 

既然問題出在心理上,便要從心靈、靈性上處裡。在「瑞秋挑戰」的分享中,他就常常強調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對人生之重要。

 

一直在跟憂鬱症對抗的他也分享,要解決憂鬱症帶來的孤獨、憤怒、仇恨,可以練習感恩!在痊癒的路上,學習饒恕是至關重要的一步。的確,在經歷過不公義的事情後,我們會有許多負面情緒,但我們年復一年的陷在情緒中,我們就會成為它的「囚徒」。

 

因此,他鼓勵饒恕是為了自己,是為了獲得自由,饒恕並不是便宜了對方他坦承,會有生氣、仇恨的情緒看似很合理,也是一個必經過程,饒恕的確不容易,但身為基督徒的我們,可以靠著恩典慢慢做到。

他說:「饒恕像培養一個習慣,不是一次就可以做到,當我們擁抱饒恕,我們就能放下憤怒,不被仇恨綑綁,有更自由的生命。」
  • news-details
  • 學生在布條上簽名響應瑞秋挑戰。(圖/Craig Scott 官網)

倖存者互助發揮影響力

事發後,許多倖存者都罹患創傷壓力症候群,並產生「倖存者內咎」,如今他們都已步入中年,有穩定工作、家庭生活,但他們時不時會想起他們同學的年輕生命,竟永遠暫停於25年前,懷疑自己為何能有此刻的幸福?為此倖存者們成立互助會彼此扶持,隨著時間也漸漸走出傷痛。

 

而事發當時的學校校長弗蘭克·德安吉利斯(Frank DeAngelis)分享,起初,聽聞秘書通報校園發生槍擊時,只以為是惡作劇,沒想到一出辦公室就看見了槍手,他保護了一群女學生,並在高度緊張的狀態下,從一大串鑰匙中,找到體育館的鑰匙,順利將其打開,讓學生避難。

 

此後的25年,他每天都會背誦罹難學生的名字,提醒自己絕不能忘記這段傷痛。後來,他因極度悲傷陷入低潮,不明白為何自己能倖存,牧師寬慰他說:「也許你那天就會死,但上帝對你有一個計劃。」此後,他不斷向學生傳遞福音及盼望,拒絕被絕望吞吃。

 

2007 年 9 月科倫拜紀念館開放,以此銘記這段痛心的歷史,在園區的治癒之牆上,遵照家屬的意願,不放上罹難者姓名,而用學生、家長、救難人員的追悼詞代替。另外一處則是紀念圓環,圓環中央的地面上有一絲帶造型的造景,上面寫著:「永不遺忘」。

  • news-details
  • 寫有親友追悼詞的治癒之牆。(圖/Columbine Memorial Foundation )
  • news-details
  • 4月19日,美國科羅拉多州第一浸信會教堂舉行科倫拜事件25周年紀念儀式,緬懷「科倫拜校園槍擊事件」死者。(圖/Colorado Black Community Engagement Coalition FB)

根據歷年來美國槍枝暴力檔案統計,自科倫拜事件以來,已有415人在校園槍枝案件中喪生,907人受傷,截至今年四月初,已經發生47起校園槍擊案,需要眾人起來,持續為美國的校園安全守望!

 

(參考資料:christianpostabcnewsketkncregisterkdvr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