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在第一場次的發表中,黃正人(左)與戴劍峰(右)講論,聖經中對於「神聖經濟」的教導。(圖/記者林稚雯)

什麼是「經濟」?聖經中對於「經濟」有哪些描述與教導?人們該如何行,才能達成聖經的教導?

 

針對這一連串問題,黃正人教授從當代「經濟」的定義談起。

 

在細緻查考多卷舊約聖經後,他進一步提出「神聖經濟(或稱『聖約經濟』)」的觀點,領人看見神與人立下的「聖約」,以及當人們因貪婪而自大,與神違約後、受到的管教。

 

同時,戴劍峰博士也回應,基督信仰不能迴避「經濟」這個與日常息息相關的重要議題!且可從「認識人性」、「善加選擇」、「行出見證」、「與社會溝通」這四層面多加思考,當主耶穌能靠著「經上記著說」來履行神聖經濟,基督徒也應靠著主耶穌的榜樣而行,嘗試承擔履行「聖約經濟」的使命!

今(22)日,中台神學院舉辦「從聖經看當代經濟議題研討會」,邀請多位神學院學者發表論文及回應,期待幫助眾人更加認識聖經中的「經濟觀」,據此跟隨神的教導來行事為人,發揮基督徒在社會中的影響力。

 

聖經中關於「經濟」的記載

從最為基礎的定義談起,中華福音神學院神學研究所所長黃正人教授指出「何謂經濟?」,理論上較為白話的解析,稱之為「經世濟俗」,或說是一種「經國濟民之道」,然實際而言,就算是白話版本,也未必使人一目了然地明白「經濟」到底所指為何?

 

對此,黃正人解析,在當代,「經濟」指的是一種對於生活需用物品的生產、消費、交流與分配…等相關活動,以及對於上述活動的管制。

 

因著與日常息息相關,經濟成長幾乎成為所有現代人努力追求的目標。國家與眾人認知,經濟成長代表生活需用不致匱乏,而個體的身分與價值,也隨著經濟成長累積的財富,有正相關提升,可謂令人為此心醉神迷。

  • news-details
  • 以推羅城與推羅王的例子作說明,黃正人提醒,人在追求「經濟提升」的過程中,不免會因此「迷失」了心志。(圖/記者林稚雯)

查考聖經,舊約中最明顯描述到「經濟成長」的章節,是在以西節書26-28章中,對於一個外邦海港城市,推羅(或稱泰爾 Tyre)所發出的神諭。

 

當時,航海技術提升之時,推羅有著明顯地理優勢,位處重要海港的商業地位,讓推羅從西元前8世紀初(新亞述帝國中期)、到西元前4世紀末(希臘帝國興起),都處於極為昌盛時期,許多人倚靠著與推羅城的緊密連結,達到獲利、致富目標。

 

然而,長期的繁榮,最終引發推羅城君王心中的「狂傲」,他不以上帝在創造中賦予他的榮美為滿足,卻意圖自比為神,最終引致上帝的審判與毀滅

 

黃正人表示,推羅城與推羅王的經歷,成為預表性的象徵角色,代表了人類經濟卓越與成長的彰顯,而在卓越的同時,狂傲與僭越的態度,只會領人走上滅亡道路

 

「需要留心,神性的審判不因經濟成長、資財增添、貿易繁榮而來,伴隨成長與增添的人性心態,才是問題核心。」黃正人提醒。

  • news-details
  • 貼近生活的議題,讓研討會在學者發表外,中場休息也有與會者踴躍請益。(圖/記者林稚雯)

神的心意與立約

神與人立下的「神聖經濟之約」,有以下三個期待:

 

1.認識土地的神聖性:

利未記25章談及,所有地業都是屬神的,被當作恩賜而給予每一個家族。神所量的是不可侵犯的,意即,地標「不可挪移」也「不會失落」。

 

從聖經中的例子可看到,即使在地上君王的壓力之下,拿伯仍「不肯」更換家業;西羅非哈的女兒訴求,不能因為父親沒有兒子,名字就被除掉。 她們的訴求,乃是要保留父親的名字,也要得到應分的產業。

 

2.顧念所有人的需要:

在農耕的經濟體系中,「保障土地」也代表著「保障每一家族的自足存活性」。土地不可當作貨品般售出,就算是借給鄰舍,也不能因此加收利息。

 

在當時,律法也設立奴工年限、盡可能顧念社會邊緣人,盡可能在不斷變遷中,縮小貧富差距和社會階級間的張力。

 

3.管理家中事物需求與計畫:

在新約時代,經濟的核心將是聚焦在「家庭」之上,身為好管家,必須讓家中一切得著滿足,必須按時分糧、管理僕人與錢財,善加使用、並分配物資。

 

只可惜,雖然神設下對於社會經濟的期待,但當查看舊約聖經中關於先知書的啟示,聖約中對於經濟活動的共識,似乎只存留在先知的信息中,而難以相容於君王的施政中。

 

再看到新約聖經,作者們對此似乎也沒有更高期待,基督門徒按著世上君王的條例納稅(馬太福音17:24-27),是「順服而非改革」執政掌權者,是把為掌權者禱告列為優先項目,把眼目與目標從地上的王改為定睛耶穌,在這份盼望中忍耐許多的欺壓。

 

然而,黃正人在信仰的全體中,總不乏看見願意遵照上帝心意而行的嘗試者,這群人希望在這短暫而過度的世上,活出聖經中擘劃的「聖約經濟」之面貌;會有一群人希望不佔用土地與資源,不為營利而交易,也不追求財富累積,希望盡可能與世界中的任何經濟網絡脫離,就算「神聖經濟」無法成為社會中運作的根基,經濟能帶來的影響、能持續的時間,都不會是永久。

 

此外,透過有志信徒的實踐,就算財寶、豐足、增添的美好價值,時常會遭人扭曲與誤用,但這些實則都表彰了上帝的豐富和厚賜慷慨,也是神向祂僕人與子民施恩的記號,相信神所做的工,終不會被塗抹或廢去。

  • news-details
  • 查考聖經,戴劍峰提出可從4面向,來實踐「聖經經濟」。(圖/記者林稚雯)

神聖經濟的實踐

回應黃正人的論述,前實踐大學國企系副教授、現為屏東中華路基督教會長老的戴劍峰表示,就算當今要按照神聖經濟的準則來推動經濟活動,可謂相當困難,且目前人們追求的是短期、有形的效益,為了達成目標,甚至會放棄對於「倫理」的堅持,但,基督徒受揀選成為神的子民,在實踐「神聖經濟」的目標上,仍有以下4面向可做為努力方式

 

1.認清神聖經濟的推動,不是制度或方法,而是人性:

神聖經濟所呈現的美好景象,迄今尚未真正或大規模地長久存在人類社會。深究原因,人類本性中的好逸惡勞、自私自利,成為最大攔阻。

 

近70年來,任何國家想實行最接近神聖經濟的「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最終都落得失敗下場,連帶造成國家與人民身受其苦,這成為了在談論神聖經濟之前,必須要坦誠面對的人性缺點。

 

2.有所為有所不為:

當所羅門建造聖殿時,他與推羅王希蘭做交易,取得黎巴嫩山上的香柏木;第二聖殿重建時,所羅巴伯也是從推羅、西頓取得香柏樹,由此可知,上帝允許「國際貿易」,因為天下萬國都是屬祂的。

 

然而,在申命記17:16,上帝對立王做出指示,包括,王不可擁有大量馬匹,也不可派人到埃及購買馬匹,但所羅門王卻違背這項命令,在誘惑驅動下,最後失敗跌倒,以致神的責罰臨到他,從他手中把國奪回。

 

藉著真實案例,代表上帝沒有不允許與外邦人做交易,但對於貿易的對象有所限制,必須有所「選擇」。

 

3.讓美好見證成為吸引:

上帝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時,吩咐百姓們要聽從神的話、遵守祂的約,按約而行的子民將受到萬民羨慕,說:「這大國的人真是有智慧,有聰明!(申命記4:6)」

 

美好的社會、美好的見證,能吸引萬民來認識上帝的律例典章,有機會一同在耶和華的光中行走,打造豐衣足食、且均富的社會。

 

4.合宜地與現實社會做互動、溝通:

舊約聖經中,許多先知面對充斥罪惡的社會,發出譴責、並呼籲悔改信息,每個信息都是上帝的應許,當代教會與基督徒領袖當深信不疑。

 

為此,戴劍峰說明,基督徒在帶著上帝祝福、見證神聖經濟之時,應不忘了解當下社會經濟的運作模式,以此作為對談基礎、加以尊重,在溝通上,強調神聖經濟在促進經濟的繁榮發展,過程雖較長、較慢,卻是與大自然保持和諧,永續經營的運作之道。

最後提醒,主耶穌受洗後,被聖靈充滿,所受的第一個試探,就是關於如何解決「基本生活需要的經濟困境」。當時,主耶穌靠著「經上記著說」來勝過試探,而追隨基督的肢體們,應當也要倚靠「經上記著說」來勝過。

 

或許,神聖經濟的樣貌難以被社會普遍接受,但相信,有更多人願意跟隨神、實踐聖經教導,是可以期待的目標!

  • news-details
  • 各自分享後,黃正人與戴劍峰在對話討論環節,再就「神聖經濟」彼此交換意見。(圖/記者林稚雯)
  • news-details
  • 本次「從聖經看當代經濟議題研討會」,共有三場次發表,邀請多家神學院與大學教授與會,以聖經觀點來看社會議題。(圖/記者林稚雯)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