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搜關鍵字
搜尋關鍵字:同理

【泉源之聲專欄】你孩子的好朋友

你可以接受、允許你的孩子生氣嗎?也就是翹著高高嘴像掛豬肉的,或者眉頭深鎖臉臭臭的、甚至開始拳打腳踢、大聲尖叫...。當下做父母的你通常會怎麼反應呢?會問發生了什麼事?還是直接禁止孩子因為生氣而表現出的行為?或者你根本不喜歡小孩擺臭臉給你看,因為你覺得他沒有資格生氣?!   聖經中最常將怒氣用來形容的對象不是任何人,而是我們的神,可見我們的神會生氣,而且像烈火一樣是不可輕易惹動祂的憤怒。回到我們的孩子身上,依著神的形象被造的我們及孩子,可以生氣嗎?可以有壞情緒嗎?當然可以!我們的孩子不但可以生氣,還需要父母親理解、同理的生氣。   被同理 「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弗6:4)   聖經提醒做父母(長輩)的我們,不要惹孩子的氣。這是什麼意思呢?想一想,當自己在心情很差、很想發脾氣的時候,我們喜歡別人對我們說「你怎麼嘴翹這麼高,要賣豬肉嗎?」「你臉很臭耶,處理一下好嗎?」...或許他人是出於關心,但這對我們當下的情緒沒有任何幫助,反而常常使我們怒火更甚。想一想,當你在心情不好的時候,你希望他人或另一半怎麼回應你呢?「我知道你在生氣,那我等你...」、「我們先暫停一下,等你處裡好...」,或者默默在旁邊陪你?   每個人都會有壞情緒,我們的孩子更是如此,因為他們從幼兒一直到青少年、成人,一路上不斷的遇到跟他不一樣的人、讓他們跌跌撞撞的事物,孩子的情緒會不開心、心情不美麗真的很正常,而父母的角色在他們身上不單是權柄而已,更是他們完全信任、有全然安全感的家人,對孩子來說,他們的壞情緒可以帶回家、可以被接納,就更能夠幫助他們走向下一步-壞情緒的表達。    「 回答柔和,使怒消退; 言語暴戾,觸動怒氣。」(箴15:1)    同理孩子情緒的語言:「我知道你很生氣,那你生氣完再來跟我說,好嗎?」    「我知道剛剛某某做了某某事讓你很生氣,要是我也會生氣。」    「孩子,我等你。」....   被引導 「你們各人要......慢慢地動怒。」(雅1:19)   聖經上說慢慢的生氣,但怒氣一來常常都是以秒計算,怎麼慢慢動怒呢?我知道很多的夫妻在生氣時會彼此分開,尋找另一個讓自己能比較平靜下來的事物。比如說做菜、洗碗、洗衣服、聽音樂、追劇、打電動(手遊)、打球、讀聖經、禱告...。不論是什麼方法,任何沒有傷害人(包括自己)的行為都是好的生氣表達。所以壞情緒的表達不是只有言語,相反的,在情緒的當下通常適合非言語的發洩,而是透過一個人的喜好、興趣來成為出口。 既然是動作、行為的表達方式,就很需要大人們的以身作則、示範回應。   我記得我孩子還在牙牙學語的時候,我就常常在他面前用手抱胸、用腳跺地來表達我的生氣,慢慢的一次又一次,孩子他開始了解到生氣時尖叫、摔東西並不被接受,反而他需要在事後付出壞情緒壞表達的代價,但用媽媽的方式卻是可以被接受的,並且每次都可以和平落幕。我們的孩子正在看我們(父母)怎麼生氣,如果我們會大吼大叫,我們的孩子就很難不用吼叫來表達生氣,如果我們會摔東西、丟東西、我們的孩子就一定會丟手中的物品來表達生氣;相反的,讓孩子跟著我們找出好的表達方式,或許是唱一首歌、或許是找一個生氣角落、或許跺腳、抱胸、翹嘴...,任何不傷害他人和自己的行為都是好的壞情緒表達。   被聆聽 「你們各人要快快地聽,慢慢的說......。」(雅1:19)   當下的情緒處理完了,剩下來就是貼近關係、拉近距離的動作—聆聽。每個人都有生氣的權力,當然也有生氣的理由,而當情緒過去後,知道孩子為什麼生氣也是重要的階段,因為在這個階段裡不僅是父母更認識孩子的機會,更是讓孩子知道自己的爸媽願意懂他們、願意聆聽他們,讓他們在下一次的情緒裡更信任父母的愛與教導。既是聆聽,就不是管教階段,在聆聽孩子的過程中是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意思是我們要先聽懂孩子的心聲,或許他剛剛因為生氣打了人,我們也要聆聽他打人的緣由,而不是立馬否決、審斷他的行為,讓我們的「聽」成為孩子「說」的出口,藉由這樣的機會,讓我們更認識孩子、贏得孩子的信任。   承擔後果 當孩子被同理、被聆聽,生氣的情緒就越容易、越快速過去,但生氣的程度跟孩子當下的反應,卻還是需要他們自己來承擔後果。比如說,孩子因為生氣而打人,後續的道歉甚至賠償,都需要孩子自己來承擔後果,做父母的我們願意聆聽、了解,但我們不負擔他們需要負起的責任;或是孩子因為生氣而傷害了自己,父母同理孩子們的情緒,也為他們傷害自己感到難過,但卻不因此讓家規消失、讓孩子為所欲為。   回到一開始所說的,孩子可以生氣嗎?當然可以。孩子的生氣需要被同理、被引導、被聆聽,而當生氣的情緒表達不是可以被接受的時候,孩子就需要學習為自己承擔後果,父母等於再次強化、引導孩子用可以被接受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壞情緒。   教養一直都不是簡單的事,處理孩子情緒更需要父母的智慧與成熟,好來引導、營造孩子有著高EQ的成長環境,進而成為一個能在任何情緒下都展現基督身量的門徒。祝福每一位父母們!   (文章授權/泉源之聲-台南聖教會) 作者/周維音師母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

【黃國倫專欄】從N號房事件,理解孩子的世界與其對話

看到N號房事件的相關新聞,我感到非常非常沉重,這當中有太多值得我們去了解、關心的人事物,但我想特別從中和父母們說說話,因為其實我們做父母的並不太了解網路世界,也就是所謂虛擬世界,它的變化非常快速及巨大。   我有四個孩子,其中一個孩子在青少年時,曾經在跟我的衝突爭執中脫口而出:「其實你根本不了解我們的世界和想像。」   孩子想表達父母看到的只是他們想讓我們看到的,並不是他們真正的全部,或許可以選擇理解為那只是在說氣話,但事實很有可能我們對孩子世界的了解,非常片面以及有限。   現在整個虛擬世界演變,以前我們都會說虛擬跟實體非常不同,但當科技愈加發達,對現代年輕人來說虛擬與現實的界線不再那麼清楚了,搞不好我們的實體對他們來說是虛擬的,反而網路世界對他們來說才是實體。   尤其是不方便在實體中表達的東西,但在虛擬的層面中相對更容易展現,當一進入虛擬的身份或是氛圍,從個性到態度到方式竟然可以突然全部都改變,對此我沒有什麼特別的答案,但我想跟父母們表達的是要了解這個世界正在經歷巨大的改變,而且不管你同意不同意,它都已經發生。   N號房事件,它可以在這麼長的時間中沒有被發現、揭露,並且有這麼龐大的會員系統,我猜想可能因為有些人是贊同這樣的做為,但是他不會在真實世界表達,卻會在虛擬世界繼續支持,否則它不會這麼有影響力,而這個部分是非常值得我們關切的,但不是要去探究為什麼事情是這樣發生,而是為什麼現實與虛擬、這兩個世界的差別如此巨大。   把話題拉回我們跟我們的孩子,或許聽了這樣的訊息,你會去思考該怎麼樣「圍堵」孩子,以免他陷入虛擬之中,實話是現在的孩子比父母聰明太多了(甚至是聰明百萬倍),層出不窮的模式讓你防不勝防,我認為唯一的方式是要與孩子互動,那個互動不是為了要糾正、改變孩子的想法,我們一定要先去了解,當孩子提出不同的論述及看法時,不要急於推翻或是告訴他為什麼是不對的,有許多父母在不了解的狀況下就先不願意傾聽,一味的想要表述自己的價值觀和立場,這樣真的會錯失了解孩子真實想法的機會之窗,我們需要有一個方式讓孩子可以毫不擔心地將想法與感受說出來。   我要很用力地強調這不是「獵巫行動」,不是去抓住孩子有什麼思想上的問題,以至於可以進行改造工程,而是當你了解他的邏輯思想,進入他的世界,孩子才可能覺得你是可以溝通的,並且只有了解他的邏輯思想,你才能用他的邏輯思想跟他互動。   我要再更多解釋,進入孩子的世界和干涉他們的世界,在「出發點」上有很大的不同。我當一個諮商師,我的角色是為了要理解,而不是成為一個法官,判定你這樣是對的還是錯的,我只是為了要理解你的想法、為什麼你會有這樣的想法或感受,以一個旁觀者或是記者的角度去採訪了解你的整個思想。   我覺得當年輕人發現父母的出發點只是想了解,甚至可能同理他,在這種情況下才可能有對話,否則當連對話的機會都沒有,更不可能對他們有影響力。   (文章授權/黃國倫牧師)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

【青少年專欄】其實孩子喜歡被你管

孩子怎麼講不聽? 家長憂心忡忡的表示,孩子小時候蠻乖,雖然哭鬧,可是很容易藉由賄賂、獎勵、懲罰而聽話。不明白為什麼到了小四、小五以後,不是頂嘴、就是沈默、甚至管不動,怎麼辦……? 成年人一般遇到這種情形,很自然會認為是孩子的問題;矯正焦點會關注於孩子的無理取鬧和挑釁行為;管教方式則是以往行之有效的方法,並加重力道。少有家長會換個方法,或改從關係和互動切入。   其實,一般表現得「蠻不在乎」的孩子,其實「在意的不得了」。總是回答「不知道」的孩子,有一肚子話要說;只是他擔心跟你說了,精神代價會很高。 表面上鬧著要那枝筆的弟弟,終於爭到了姐姐手上那枝筆以後,立刻棄如敝屣,這讓你覺得莫名其妙。但事實上他要的或許是他心目中那枝筆所代表的,「你的關注或重視」。孩子一旦認定,你對此再多解釋他也聽不進去。 他頂嘴、她沈默、他對立,她總是垂頭喪氣,他總是在學校闖禍、甚至在校外惹事……,也許這些全都是表面現象,而真正的原因是,你現在用盡生命力量愛他的方式,並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   培養關係前的功課   孩子要的東西其實很簡單,這不代表執行起來是容易的。首先,你願不願意真心相信,孩子的行為,一定有足以形成那些行為的緣由,無論那個理由在大人眼中看來有多不合理?而你願不願意放下你過去所認為的一切「對錯」、「應該」,先來看懂你的孩子、再來處理問題?怎麼辦?有這些行為、難道都不要管?請記住,孩子不見得討厭被管,甚至樂意被管(不少孩子親口說的)。可是他們喜歡被自己比較親的人管! 你跟他夠親近嗎?親近到他會主動告訴你一些事情,而且遇到問題,願意跟你商量、也經常採納你的意見?還是你們看起來親近,你好像很能預測他下一步言行,但其實最近衝突增加,你發現並不真明白他的感受和想法?或許,你們之間的互動方式,早已存在你看不見的問題?若真如此,你的當務之急是先拉近關係。   關係連結的小秘訣 培養關係的方式有很多,這裡分享三個給大家參考。   一對一的精心時光 父母「有品質的陪伴」,贏得孩子的心。趁孩子年幼,就常邀請他陪陪你,一起看書、做手工、下棋、運動、煮飯……。如果你很忙,時間不用長,孩子若總能在你的雙眼中,深深看見他自己的倒影,這樣的溫暖,哪怕一天15分鐘,都遠勝過三個小時漫不經心的陪伴。孩子體會到穩固的連結,安全接納和不遭批判的氛圍,自然對你掏心掏肺。   湊熱鬧 年紀較長的孩子和青少年希望獨立,建立關係只能靠你主動。你可以淡然而不造作地「飄」進他的生活,然後默默紮根。但是,請鎖緊您嘴唇的拉鍊! 他愛打電腦,你蹭上旁邊座位。「你來幹嘛啦?」「沒什麼,喜歡待你旁邊啊(裝無辜,拿本書起來看得怡然自得。不說話,看到想休息就自行離開。每天重複。)」。 她愛美,化妝時妳去湊熱鬧。「媽,妳很討厭欸,不要在這裡啦。」「我不干擾你,只是覺得女孩化妝有趣」(她畫太濃、妳得假裝眼盲,追問她待會幹嘛、去哪裡、跟誰、戀戀不捨追到門口送她……,全都是兵家大忌。) 孩子一開始若因為不習慣而反抗,或說出令人不悅的話語,千萬不要動怒。只要淡淡告訴他,你喜歡旁邊有他的感覺。一切都淡淡的自然,像對一個成年朋友一樣,你很快也會贏得對等的尊重和他主動的傾訴。   困難中的支持 孩子遇到困難、挫折、與人衝突時,你會先聽清楚來龍去脈、還是會直接給建議? 「你不要去惹人家就好啦(孩子心情:我哪有?是他惹我的-委屈、冤枉、傷心……)。」 「你打人就是不對啊(孩子心情:我挨揍到最後才自保的。不信任、不關心我。以後不告訴你了。)」 慢慢聽完他的故事,是否給予適度同理?還是急於糾正?打抱不平?家長自己跳進去處理?孩子多半正是因為不知道如何回應才叫合理,才會出現不當行為(打回去)。情緒、事實、願望都要聽清楚。 孩子有時候說完就完全沒事了,但是藉由傾訴,他把自己整理了一遍。等他完全冷靜下來,可以客觀思考時,我們再來帶著他重新看看行為是否合宜,下次會有什麼不一樣的做法。   愛,需要行動,但愛的行動必須有效! 祝福每位父母都能讓孩子接收到你釋放的溫暖,被你吸引,更加親近。   (文章授權/基督教勵友中心) 文/親職講師 田育慈   我們受管教的時候,會悶悶不樂;可是後來,那些因受管教而經歷過鍛鍊的人能夠結出平安的果子,過著正直的生活。(希伯來書12:11)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