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搜關鍵字
搜尋關鍵字:同心

【湖光專欄】同心合意,興旺福音

經文:腓立比書1:3-11 我每逢想念你們,就感謝我的神;每逢為你們眾人祈求的時候,常是歡歡喜喜的祈求。因為從頭一天直到如今,你們是同心合意的興旺福音。我深信那在你們心裡動了善工的,必成全這工,直到耶穌基督的日子。 我為你們眾人有這樣的意念,原是應當的;因你們常在我心裡,無論我是在捆鎖之中,是辯明證實福音的時候,你們都與我一同得恩。我體會基督耶穌的心腸,切切的想念你們眾人;這是神可以給我作見證的。 我所禱告的,就是要你們的愛心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多而又多,使你們能分別是非(或作:喜愛那美好的事),作誠實無過的人,直到基督的日子;並靠著耶穌基督結滿了仁義的果子,叫榮耀稱讚歸與神。   討人喜悅,是大多數人們都會做的事!對自己喜歡的人、在乎的人,我們會很樂意去做討對方高興的事,但對一些不喜歡卻有利害關係的人,我們只能勉強自己去做討對方喜悅的事(比如討好上司),甚至有時候因迫於現實和無奈,不得不去做一些討好對方的事。既是如此,如果為了得到人的喜愛、回饋、利益……,我們尚且願意過著討好人的生活,那麼身為一個基督徒,為了那愛我們、為我們釘死在十字架上、又賜給我們永生的耶穌基督,我們豈不是更應該盡力地去討祂喜悅嗎?千萬不要覺得被主拯救、得著永生是那麼理所當然的,如果有些人值得我們努力去做討他喜悅的事,那麼耶穌基督更配得我們去做。   從保羅給腓立比教會的書信中,我們看到腓立比教會的基督徒是何等地努力想討基督的喜悅,他們「同心合意地興旺福音」,這不但是讓保羅喜樂的原因,更是上帝所喜悅看見的。從初代教會到如今,許多教會都充滿了問題,因為無法同心合意,使教會中充滿了紛爭、嫉妒、結黨、論斷……,當年的哥林多教會就是其中之一,所以不但得不到神的喜悅和祝福,最後還導致了教會的分裂。一個同心合意的教會,才有可能是興旺福音的教會;也才可能讓神想到我們就歡喜快樂;才能讓神更多地想與我們同在;才能領受更多屬靈的福氣和各樣屬天的應許。想想,我們在神的眼中,是怎樣的一個教會呢?如果有一天保羅寫信給我們,他會如何評價我們的教會呢?   保羅強烈地宣稱「同心合意地興旺福音」在神面前是重要而美好的善工,這善工可分為兩個部分: 同心合意 任何事工成就的首要條件,就是要有一群同心合意的門徒。一個團隊力量的關鍵,或是匯聚力量或是分散力量,並非是因著那群人的智慧、能力多寡或是財富來決定,而是取決於他們是否能同心合意。同樣地,一個教會的力量也非取決於教會的人數多寡,而在於他們是否能同心合意。當初耶路撒冷教會因著約一百二十人的同心合意禱告,引爆教會的復興,但是當教會增長到約一萬多人的時候,卻發現非但不能同心,連吃飯的次序都引起大家的紛爭,反而使得教會失去力量與見證。時至今日,仍有許多教會重蹈耶路撒冷教會的覆轍,一些人在教會中為了各種芝麻小事爭執,這樣的心態看在上帝的眼裡,怎麼會蒙神的悅納呢?   「同心合意」必須要建立在「耶穌的愛」的基礎之上,如果說腓立比教會是保羅所喜悅的教會,那麼哥林多教會就是保羅最頭痛的教會了。腓立比教會和哥林多教會之間一項重要的差異,就是腓立比教會有「愛」,保羅甚至為他們禱告,讓基督的愛在他們中間還要多而又多,但哥林多教會卻是一個沒有愛、不懂愛的教會,所以保羅才在給他們的書信中,寫下「愛的真諦(參哥林多前書13:1-8)」,提醒並要求教會,務要把基督的愛放在第一位。一個教會若不能同心,就別說什麼興旺福音了,連基督徒自己的信心,愛主的心,都會因之漸漸失去。我曾看到也聽到很多基督徒離開教會的原因,都是因為看到教會裡面的基督徒,嘴巴裡說得很屬靈,但實際的人際之間的關係卻是做作、虛假、爭競、敵對,甚至批評、論斷……,這樣的基督徒群體,連自己都幾乎絆倒了,又怎麼能建立人?   要杜絕這類的事情,避免絆倒人、避免內耗,我們應該要更積極地去支取從神而來的愛,有神的愛,才能以耶穌基督的心為心,才能以神的眼光看人、看世界。當初耶穌的門徒也曾經彼此看不順眼,甚至彼此爭論誰為大。當耶穌才剛帶領門徒吃完逾越節的晚餐(也是最後的晚餐),沉重地告訴他們自己將被賣、受死的時候,門徒不但沒有在乎耶穌所說的,沒有安慰耶穌,反而起了爭論,他們中間哪一個可算為大,耶穌說:「外邦人有君王為主治理他們,那掌權管他們的稱為恩主。但你們不可這樣;你們裡頭為大的,倒要像年幼的,為首領的,倒要像服事人的。」(參路加福音22:17-27)這樣的較勁直到耶穌復活後還是沒有全然學會,當耶穌預言彼得年少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他束上,帶他到不願意去的地方的時候,彼得在乎的,卻是約翰的下場又會如何?(參約翰福音21:19-22)   務要知道,耶穌並不在乎誰為大,不在乎誰做什麼,祂在乎的是我們是否能同心合意,因為同心合意是使教會復興、神國度復興的關鍵。任何一場棒球賽、籃球賽、足球賽,都需要全體球員同心合意,堅守自己的崗位,補上團隊的不足,支援隊友的需要,才能贏得最後的勝利。那麼,何況是有關改變人心、改變世界的福音使命,豈不更需要我們同心合意,才能贏得最後勝利嗎?世人流傳一句話:「不怕神一般的對手,而怕豬一般的隊友。」在教會中,我們有神當我們的隊長,本可以絕對勝過魔鬼那個微不足道的對手,但我們常常受挫的原因,是因為我們都成了豬隊友~彼此拆台、彼此嫉妒、彼此攻擊……。求主幫助我們,看見同心合意的重要性,那不是我們的選項之一,那是我們必須達到的使命,也是我們經歷神、與神同行、滿有能力的必要條件。   興旺福音 興旺福音,常讓人以為是去傳講福音,舉辦一些佈道會,但所謂的福音不單只是好消息,福音更是生命的見證;生命的力量。因為,福音這個好消息,不應該只是說出來的,而是活出來的!就像我們去商場、市場上,總是看到一些超級推銷員,告訴我們產品多麼好用,甚至有些產品的廣告,讓人一看就會想購買。例如有些刀具在推銷員手中真是「削鐵如泥」;有些膠被描繪得無所不黏,堅固耐用;有些藥被形容得無比神奇……,但是,當我們聽信廣告開開心心買回家使用後才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回事。所以說得再好,還不如真正活出來的真實。   我們所傳的福音也是如此,不要說起福音都頭頭是道,講的很棒、很好、很吸引人,但是自己卻活不出福音的見證、喜樂、滿足與力量,當我們無法活出福音的見證和力量時,也會造成那些聽聞我們口傳福音的人,興沖沖地進入教會,卻因著教會基督徒的負面見證(軟弱、抱怨、爭競、結黨、批評、論斷、消極、惡劣態度和行為……)悻悻然地離開教會。   保羅提醒當年和今天的基督徒,興旺福音的關鍵,在於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而非我們說的是什麼樣的神(耶穌基督的至善、至美、至榮不會因為我們怎麼說而改變,但往往出問題的都是我們人的部分)。所以保羅鼓勵腓立比教會,作為基督的門徒,不單單要有基督的愛心在我們裡面,更要讓我們的生命,是有知識和見識的見證,好活出不一樣的身量,讓人們不是聽見福音,而是看見福音在我們身上的影響和果效。我們需要有知識(對真理的正確認知)的原因,是因為如果沒有按著真理的原則,我們的愛可能會出自錯誤的動機,甚至被扭曲而變得不健康;我們需要有見識,才可以避免我們的愛心被利用,或無法正確而有效地去表達我們在耶穌基督裡對人的愛。當我們的愛心在知識和見識上成長、成熟時,我們會有三方面的見證,使我們可以真正地興旺福音:   能分辨是非~喜愛那美好的事 保羅說:「使你們能分別是非(或譯:喜愛那美好的事),作誠實無過的人,直到基督的日子;並靠著耶穌基督結滿了仁義的果子,叫榮耀稱讚歸與上帝。」(腓立比書1:10-11)如果我們對人事物的看法和評論,與一般世人相同,那我們有什麼好誇口的?如果我們生活中所喜歡的、所嚮往的跟世人一樣,那我們有什麼可傳、可見證的?基督徒生命的見證,就是我們跟世界的價值觀不一樣,但我們卻因此更喜樂、更自由;我們跟世人所渴望、所要求的不一樣,但是我們可以很滿足、很幸福。我們雖然跟大家身處同一個時代,同一個環境,但是我們因為有不同的眼光,不同的分辨能力,且喜愛那神所喜愛的,所以我們會見證出福音在我們身上的奇妙、豐盛、祝福。你生活中,有哪些與世人不同的見證、喜好?你能否看見一般人所無法看見的真理的角度、原則?一個能分辨是非、懂得什麼是合乎聖經真理的基督徒,才能選擇喜愛那美好(合乎真理,合神心意)的事物,也才能活出基督在我們生命中的美好與祝福。   作誠實無過的人 一個人要沒有完全可指謫的地方(無過),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但保羅在這裡所說的誠實無過並非是指不會犯罪,乃是要我們務要真誠(誠實),這是我們可以盡力去做到的。一個對上帝、對真理真誠與誠實的人,自然會約束自己盡可能地不去犯罪。真誠的態度可以讓我們在一些事上,即或做得並不好、不盡人意,卻仍可以讓人感覺良好或得到諒解。有些人因為怕做不好或做錯,就乾脆不做,反讓我們的生命失去做好的機會,上帝要我們真誠地去對待每個人,當我們試著去做任何對人真誠的事情,或許我們會有不完全的地方,但仍值得我們努力,因為那也是做在上帝身上的事。當我們在真理的知識和社會的見識上操練與長進時,可以幫助我們更真誠與誠實地在所作所為上更純熟老練,自然能避免更多的錯誤,也更能見證我們因基督耶穌並聖經真理所活出來的不同生命。   結滿仁義的果子 所謂「結滿仁義的果子」的生命見證,是指因公義、正直所得到的生命好處、利益與祝福。我們是否堅守神的公義?我們是否保守心中的純正?箴言提醒我們純正的重要:「正直人的純正必引導自己;奸詐人的乖僻必毀滅自己。」(箴言11:3)、「行為純正的貧窮人,勝過乖謬愚妄的富足人。」(箴言19:1)、「行為純正的義人,他的子孫是有福的!」(箴言20:7)。約伯的純正也使得他至終蒙受加倍的祝福,耶和華問撒但說:「你曾用心察看我的僕人約伯沒有?地上再沒有人像他完全正直,敬畏上帝,遠離惡事。你雖激動我攻擊他,無故地毀滅他,他仍然持守他的純正。」(約伯記2:3)雖然約伯的妻子對他說:「你仍然持守你的純正嗎?你棄掉上帝,死了吧!」(約伯記2:9),他的朋友也笑他:「你的倚靠不是在你敬畏上帝嗎?你的盼望不是在你行事純正嗎?」(約伯記4:6)但約伯不為環境所擊垮,不因那些負面的言語而改變自己的純正,最終「……耶和華就使約伯從苦境轉回,並且耶和華賜給他的比他從前所有的加倍。」(約伯記42:10)當我們選擇上帝的公義、持守心中的純正,我們必能看見神的保守與賜福,使我們能見證基督的大能與榮耀,使人們看見我們的見證,就渴慕得著福音的好處與祝福。   結語 願我們都能謹記「同心合意、興旺福音」的教訓與提醒,也願我們都能積極地操練自己的生命,好讓我們自己、身邊的人們、並基督的教會,都一起蒙福、一起得榮耀。 (文章授權/湖光基督教會)   請支持每一個神國事工,回應屬於你的榮耀呼召,基督教今日報需要您的奉獻支持,謝謝您~(點此奉獻) 

【台灣真愛家庭專欄】同心理財,婚姻蒙福

事實:錢財為離婚禍首   上帝對婚姻的設計是美好的、一貫的,也是 一致的。上帝在創造世界時,利用亞當的一根肋骨造成一個女人交給亞當。亞當就說:「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稱她為女人,因為她是從男人身上取出來的。 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創世記2:23-24)   所謂夫妻一體,除了肉體的結合,更重要的是在愛中心靈的契合。既然上帝的心意要夫妻成為一體,何以我們卻見到這麼多怨偶及高離婚率?許多調查研究顯示,錢財問題為離婚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才是是溝通、外遇或性關係等。   2014年一份對1061位美國離婚成人所做的調查,51%表示離異主要是因為錢財。而2013年針對4500離婚夫妻進行的類似調查,結論亦相同。因此研究者總結,「為錢財問題激烈爭吵」是離婚前的「預警?燈」,值得夫妻特別留意!   殺手:夫妻對錢財處理各行其是   殺手1. 未能同心處理財務問題 許多夫妻因為在金錢處理上未能同心,對婚姻生活造成許多負面影響,因此有很多家庭避免討論錢財,以免傷了和氣。美國許多調查結果都發現在家中金錢是禁忌話題,金錢也是壓力最大的來源。   殺手2. 沒有一起做財務決定 根據富達投資 (Fidelity)2013年對808對夫妻退休情況的調查研究,發現只有45%的夫妻在日常財務上一起做決定;在預算編製方面,妻子雖比丈夫更加同意要兩人一同做財務決策(55%對48%),但卻較不可能落實執行(39%對44%)。   殺手3. 在理財決策上未能包容彼此的差異 上帝造男造女,奇妙地使異性相吸,目的是為了作伴及互補,如果都一樣,就不必結婚了。上帝造人,雖然女人出自男人,但很奇妙的,男女構造及特質卻大不相同,為的是學習互相體諒包容。也就是說,夫妻之間是互補關係,彼此成全 。   夫妻不能同心合意,主要的原因是夫妻對於性別和個性(例如內向外向)、成長背景、教育背景、職業性向,以及信仰和靈命各方面的差異缺乏認知與接納,以致溝通不良、爭執不斷。例如女人喜歡花不少時間逛商場,卻不一定買東西;而男人購物時直截了當,買了就走。還有,夫妻雙方信仰及靈命程度不同,理財傾向也會不同,特別在對教會、福音機構或慈善事工的奉獻上。如果用對方的角度來思考,就可消除不少歧見。   理念:以智慧理財為婚姻加分 如上所述,導致離婚的原因與理財不同心有很大的關係。因此夫妻需要在理財方面學習良好的溝通,放下成見,多傾聽對方的意見與想法,而且凡事要有商有量,不可專斷獨行。   理念1. 夫妻要建立共同的信仰及價值觀 夫妻同心的最重要底線是基本信仰要一樣。信仰不同,很難同負一軛。信仰相同,就有共同的價值觀,在理財上才能同心。夫妻在基督裡一起長進,同時有靈修禱告,經常結伴參加各種有助於身心靈?全人成長的營會。當夫妻重視與上帝的永恆關係時,可以改變自己的想法,讓自己更慷慨,更樂於助人。同時也要學習重視彼此關係超過重視事物(為一些小事爭執時,要反省是否值得為此而影響夫妻感情),學習接納對方的想法與需要,互相遷就,並且在花費方面有所節制及考量。   理念2. 養成管家的心態與生活態度 在處理錢財方面, 夫妻首先要體認到所有的錢財都是上帝所賜予,因此所有權仍然在祂的手中。夫妻只是管家,經營管理上帝所託付的一切。正如詩篇二十四章1節所說:「地和其中所充滿的,世界和住在其間的,都屬耶和華。」 我們只是管家。所求於管家的是忠心、良善及有見識(聰明智慧)和周詳計畫,並且有信心依靠上帝的供應(參考聖經哥林多前書4:2;路加福音12:42)。   理念3. 帶領全家知足常樂 要按著上帝給各個家庭不同的資源來過日子,不要與別人比較,如提摩太前書六章8節所說:「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不要過於重視財富的累積,反而對生命成長失焦。   理念4. 共同釐定家庭財務目標 夫妻要一起討論和禱告,訂下一些有共識的家庭目標,例如養育多少小孩、購買哪種車子房子等。但目標要保留調整的彈性,例如夫妻本來各有工作,有了小孩後,如果決定妻子留在在家照顧小孩,家庭少了一份收入,就不一定能買到本來合意的房子。然而計算妻子在家看顧孩子與外出工作的成本效益,可能發現雇用保姆照顧小孩,而讓妻子繼續外出工作實際上並不合算,也許在孩子年幼時待在家育兒,或找能在家兼職的工作,反而合算。況且所謂合不合算,還不只是看支出金額,更要看孩子所能得到的關注和培育。   理念5. 努力達到財務自由 家庭理財的最終目標是不需要依靠工作及薪水,沒有負債,已經積累足夠的退休金,預備好小孩教育基金,及付清房貸,可以在老年時無憂度日,有更多的資源來服事上帝。為了達到財務自由,夫妻要注意四個理財目標:控制支出、免於負債、儲蓄與投資、以及慷慨奉獻。   目標:善用夫妻同心理財的良方   目標1. 控制支出:同心編製收支預算 在理財上剛剛起步的夫妻亟需編制預算,以控制支出,並做有計畫的儲蓄及投資,預備將來。不然很容易花費過多,甚至負債纍纍。夫妻必須同心一起編製年度預算,指揮錢往哪裡走,而不是被錢(特別是債務)捆綁。我們鼓勵夫妻的帳戶要合在一起,不要有各自的帳戶,才能同心合意地處理家庭財務。   在編製預算時,需要先積存一筆約三到六個月的急用基金,放在隨時可動用的活期存款或貨幣基金上,以便救急之用─例如突然失業、發生意外或房子設備忽然損壞(例如屋頂漏水或冷暖氣失靈等)。   目標2. 減少負債 聖經不鼓勵負債(參考箴言22:7),要儘快償還消費型貸款(車子、家具、學生貸款等),絕不欠信用卡債,房貸也加速還完。儘早成為無債一身輕的家庭,如此財務負擔將大為減少,可以將更多儲蓄轉為投資,以及增加奉獻的數額。沒有負債或負債少,生活開銷就隨之減少,也能較大程度克服金融危機或失業的危機。   目標3. 儲蓄與投資 還完消費型貸款之後,就可以開始為「大件購買」(例如房子、退休金及孩子教育基金)儲蓄,並將儲蓄轉為報酬較高的投資。這方面如果自己不內行,建議找理財顧問。   目標4. 慷慨奉獻 夫妻為上帝國度奉獻金錢是蒙福的途徑。調查研究顯示,有什一奉獻的家庭,其財務情況普遍比沒有者好,包括負債及房貸較低、存款較多等。而新興的神經經濟學(neuro-economics)也發現,做慈善事工與別人分享所賺的錢,對身體健康與心情快樂都有正面功效。夫妻在奉獻額度及奉獻對象要同心。如果意見不同,要一起禱告,尋求上帝的旨意。   目標5. 風險管理 夫妻在理財過程中,除了預備急用基金及上述理財目標之外,也要注意三大風險:   A 死亡風險(mortality risk)。若夫妻一方英年早逝,特別是賺錢較多的一方(通常是丈夫)在退休之前就過世,由於收入來源斷絕,如果配偶沒有工作,家中經濟將頓時受到莫大影響。   B 長壽風險(longevity risk)。退休不再工作之後,所積累的退休金在死亡之前就用光了。   C 市場風險(market risk),所投資預備作為退休金的資產在金融危機或市場波動時,由於股市大幅下滑,蒙受巨大損失,影響未來的生活水平。   預防死亡風險的方式是購買人壽保險及醫療保險,特別是收入較高的一方,需要提高壽險保額。如果沒有公司或政府的終身退休年金(pension)或社會安全福利金不夠開銷,預防長壽風險的方式之一是考慮將退休金一部分購買長期年金(annuity),以便安度晚年到回天家。預防市場風險的方式是分散風險的投資,雖然大型的金融危機來臨時,仍然不能完全防範資產縮水,但至少可減少損失幅度。以上這些預防性措施,如果自己不內行,需要請教理財顧問。   目標6. 優雅退場 在累積家庭財富的過程中,會經歷建基時期(剛開始工作賺錢)、積累時期(儲蓄投資以積累財富)、維持時期(面臨退休,維持現有財富,以度晚年)及分配時期(將資產分配給下一代或捐給教會或慈善機構)等四個階段。在美國,除了人壽保險及長期年金外,也要請教相關專業人員考慮長照保險(long-term care insurance)及遺囑和資產生前信託(living trust)。   祈願:相愛相憐,互助互補 從以上的說明,我們可以認知聖經的婚姻觀是丈夫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夫妻是上帝所配合的,雖然彼此有各方面的不同,卻要在互補互勵中?手同奔天路。夫妻在處理錢財上不同心是婚姻的頭號殺手,所以對此務必認真對待、處理,秉持相同的價值觀,對基督全然委身,以管家的心態管理祂所託付的資源,那麼,生命必日益更新,也會更加彼此相愛、相憐,落實結婚時親友的祝福─白頭偕老、永浴愛河。   作者為臺灣東華大學經濟系及財務金融系榮譽教授,擁有美國財金分析師(CFA)資格。 本文出自真愛家庭雜誌第87期(2016年02月)   (文章授權/台灣真愛家庭協會)  作者/溫英幹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