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長照悲歌新聞時有所聞,教會如何幫助照顧者防止悲劇發生?照顧者如何自我照顧?值得基督徒一同思考。(圖 / shutterstock)

「八旬老母親照顧重病兒52年,有感自己時日無多,擔心兒子日後無人照顧,將其用膠帶封住口鼻悶死……」

 

「女子不堪長照壓力,悶死七旬失智父後尋短……」

 

長照悲歌時有所聞,隨著臺灣社會逐漸步入超高齡化,長照議題越發受到重視。

 

其中,照顧者需要哪些協助以避免悲劇發生?教會可給予照顧者哪些資源?照顧者能如何自我照顧?皆值得基督徒思考。

 

本報邀請於長者日照中心工作的簡貝津、牧養長者的協同會頌主堂傳道楊凱丞,結合信仰角度分享其看法。

長者照顧眉角多,教會介入支持

因著家人跌倒、意外或突發疾病,使家中成員必須承擔起「照顧者」責任,這樣的變化往往讓當事人措手不及,一時間可能無法接受家人「什麼都需要幫忙」的處境。

 

舉凡如廁、擦澡、生活瑣事等皆需協助,輕者可在恢復後生活自理,嚴重者可能需長期臥床。看不見康復的盡頭,使照顧者肩上擔子更重,壓力長期積累下,便有可能導致長照悲歌

 

簡貝津分享,對照顧知識的不熟練,是家屬面臨的一大挑戰。住院或住在長照中心時,插鼻胃管、尿管等工作有護理人員代勞,但出院回家後,一切就得自行處理,舉凡幫臥床家人翻身、拍背,避免褥瘡,以及如何正確處理每個照顧細節,都仰賴家屬自行摸索。

 

再者,若主要照顧者需長期全職照顧,經濟來源則需要考量;若照顧者是獨生子女,無手足可分擔照顧責任,壓力恐更大。

 

因此,若有人能為照顧者分攤照顧責任,使其白天可專注工作,晚上再接回照顧,壓力相對可較小。

 

讓照顧者能適時「喘息」,哪怕只有2-3小時,有獨處恢復力量的時間,並適時給予關心支持,這趟照顧之路更能走的長久。

  • news-details
  • 長者照顧的細節繁瑣,食衣住行都仰賴照顧者協助。(圖 / shutterstock)

簡貝津表示,隨著2025年臺灣將步入超高齡社會,政府推動許多長照相關措施,舉凡日間照顧、居家照顧、家庭托顧、交通車、輔具及居家無障礙設施建置,皆有提供相關服務,為的是避免長者快速退化,減少臥床而被照顧的時間。

 

根據主計處最新資料,國人失能平均臥床的年限為8.8年,在許多長照悲歌案例中,當事人照顧家人的年限都比此數字長許多

 

根據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的調查,家庭照顧平均照顧時間為9.9年,每天平均照顧長達13.6小時。因此,除有政府提供照顧資源,若能減緩長者退化、減少臥床而被照顧的時間,並維持其自我照顧的機能,照顧者的壓力能因此減輕。

 

此外,若長者從退休後,穩定參加社區關懷據點活動,不僅能建立穩固社交圈,也能透過活動來減緩身體退化

 

重視身心靈平衡

照顧者也需要被照顧

楊凱丞分享,教會中的長者大概佔三分之一,大多是由子女照顧或有能力照顧自己。在台北市,有許多社區關懷據點和里民活動中心,藉由參與這些活動,長者可維持身心健康

 

無論照顧者或被照顧者,都需要保持身心靈的平衡。身體層面,需尋求醫療,並由相關單位定期訪視;心情層面,可透過社交、活動,減少孤單、無聊狀態,維持正向、積極態度;靈性層面,則是與神建立關係,即便身邊人無法24小時陪伴,但上帝24小時都垂聽禱告。照顧者長期處在「消耗」狀態,特別需要仰望神,在親近神中得生命恢復。

 

其實,不只長者照顧,久病在床或身心障礙的長期照顧,同樣需受到重視。家屬往往在照顧過程中,漸感孤單、疲憊,加上親友、社會多以要求取代關懷,使家屬心中有許多無奈難以抒發,最終發生憾事。因此,意識到照顧者也需要被照顧,非常重要

  • news-details
  • 照顧者奉獻大量心力於照顧家中長輩、重病手足或子女,長期處於「消耗」狀態,因而,意識到自己也需要「被照顧」,非常重要。(圖 / shutterstock)

教會發揮團體力量,成社會安全網

談及教會能提供給照顧者的協助?簡貝津表示,教會有托嬰服務,或許可思考看看「托老」的可能性。

 

若是教會有能力帶著長者出遊,照顧者就有可休息時間。教會也是強大的社會支持系統,若弟兄姊妹能營造出無論說什麼,大家都接納關心、並為其代禱的氛圍,相信能成為照顧者面對困境時,拉住人的那一雙手。

 

楊凱丞表示,社會上的照顧資源,可分為政府和公益團體兩層面,政府方面有長照2.0施行,提供居家照護服務,里長也會舉辦交誼活動,增進長者間感情,並有送餐服務,隨著全臺各地資源不同而有所差異。

 

許多教會也與政府合作成立關懷據點,開設許多課程供長者參與。

 

在教會中可分為三方面來關顧長者:

1.關顧其子女:使長者看見其子女在教會中信仰被堅固,信仰得傳承。

2.噓寒問暖、對有病痛者探訪關心:平時就要傳問候圖、經文勤關心,遇病痛者前往探訪、禱告。

3.成立小組,以團體相互陪伴:以團體動力相互照顧、陪伴,使靈命成長,生命扎根於信仰、倚靠神。

  • news-details
  • 教會提供長者相互支持、照顧的動力,更重要的是,個人的生命要倚靠神。(圖 / shutterstock)

簡貝津建議,照顧者可主動尋求協助,練習自我覺察,若自身能力有限,不妨讓長照資源接手。

 

簡貝津曾經遇見一個「老老相顧」案例,夫妻倆皆已有年紀,太太獨自照顧失智先生幾十年,且先生病程發展相當快,太太對此習以為常,認為照顧先生就是自己責任,不會向外界求助

 

後來,替他們媒合到家庭托顧的資源,起初,太太非常不放心將先生交由外人照顧,頻頻跑來查看,隨著慢慢溝通,她漸能放手,開始有自己的生活,包括花時間好好打理家務,並有安靜獨處時間。

  • news-details
  • 於長者日照中心服務的簡貝津姊妹建議,從減緩退化、減少臥床而被照顧的時間做起,將有效減緩長者照顧帶給家人的衝擊。(圖 / 簡貝津 提供)

定睛神掌權,安息得恢復

回到聖經,簡貝津以馬太福音6:26鼓勵照顧者,「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

 

雖然在長者照顧中,許多時刻是看不到盡頭,或許很難為此獻上感謝,然而,神都看顧我們的每一個需要,相信若單單定睛在神,神必賜下「出人意外的平安」給我們。

 

楊凱丞以三處經文勉勵:

加拉太書6:9:「我們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

 

長者照顧也是行善的一環,特別,照顧臥床長輩容易使人感到灰心,若堅持不喪志,相信便能看見對方身體好轉,或是對對方產生影響力和祝福,在照顧中看見滿足與價值

 

以賽亞書40:29-31:「祂將力量賜給疲乏的人,將大能賜給無力的人。就是少年人也要疲乏困倦,年輕人也必跌倒;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

 

楊凱丞勉勵:「當我們被愛的時候,才有能力給出去,唯有安息在神裡面,我們的心靈才能得恢復。

 

希伯來書10:35-36:「所以你們不可丟棄勇敢的心,存這樣的心就有大賞賜。你們必須忍耐,使你們行完了神的旨意,就可以得著所應許的。

 

在照顧長者上,忍耐、不放棄,遵行神的旨意,向著標竿直跑,相信最終必得賞賜。

 

他分享一個寓言故事:

有一位企業家很積極向父母傳福音,但用盡各種方式父母就是不信主,直到有天,他突然決定要每週回家陪父母吃一次飯,好好陪伴對方,一年之後,父母對他說:「我要信主。」

 

企業家非常訝異,因之前嘗試了許多方法,都沒果效。但父母回答:「其他的手足都很忙,只有你好好陪伴我們。」

 

同樣的,來到教會的長輩一樣很需要弟兄姊妹關懷,若你我展現出和他人不一樣的基督的愛,而能吸引長者來認識福音。

  • news-details
  • 協同會頌主堂傳道楊凱丞提醒,向長者傳福音時,要活出言行相符的生命,散發基督馨香之氣,使長輩被感動而受吸引,願意來認識耶穌。(圖 / 楊凱丞 提供)

最後,楊凱丞提到,向長者傳福音時,可把握傳遞簡單的幾句信息,使其感動,從關懷行動中活出基督的樣式;當我們說神是愛,就要把愛活出來,當我們說神是照顧鰥寡孤獨的,就應付出相應關懷。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