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研究所時,金克斌與當時在大學上班的師母交往,雙方性格迥異,他曾一度想結束關係,未料,神在夢中明白地說:「這個姊妹,就是你所愛的人。」對方竟也領受「一樣的話」,因而,兩人成為夫妻,同行在「一條服事的路」上,領受「同一個禾場」。
從個人生命、婚姻關係到教會經驗,金克斌皆不斷經歷:祂是「超過框架」的神!
人豈能料到,出生台北眷村,卻前往以台語服事的嘉義偏鄉?又豈料,教會中時常得著「長者、傳統信仰者、客家人」歸主?兩年間,從9人到擴建成百人教堂...
原生家庭合照。金克斌(前左)排行第三;他的父母親在大陸結婚,因服務於海軍,隨著總司令部於1948年初來到台灣,金克斌於台北出生。(圖 / 金克斌 提供)
眷村家庭重祭祖,深以華人文化為榮
研究所一波三折,自己讀經受感信主
1957年,金克斌出生於台北的大直海軍眷村,家庭對宗教不太在意,但注重祭祖,因此,雖他曾有機會接觸基督教,卻從未想過要信耶穌。
直到27歲時,前往台中就讀歷史研究所,深以華人文化為榮的他,論文題目與「魏晉時代的鬼神」相關,然此時,有諸多困難接踵而來,包括:得知自身肝病無法治癒、學科考試未過、人際關係挫敗...
剛好,有基督徒送他一本聖經,於是他翻一翻想找解答,才發現,原來基督教不是一個「外國宗教」,「這位神」正是「創造自己的主」!
尤其,看到路加福音22:44,「耶穌極其傷痛,禱告更加懇切,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但定意成全救恩的神兒子,卻說:「父啊!你若願意,就把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
此畫面顯現在腦海裡,金克斌感到,自己仿佛身在當時的客西馬尼園。
深被感動的他,向「耶穌」禱告:「祢竟然如此愛我!我願意相信祢。」之後,內心就好像洗了一個澡,人生際遇竟開始轉變。「第一個很感謝主耶穌的是,祂給我一個新的生命。」
複診時,金克斌發現身體已全然康復,後來,第二次學科考試順利通過、並完成論文,過程中,人際關係也進入佳境。
初信主即萌生「全職事奉」渴慕
惟信主時間過短,院方表示:明年再來
初信主時,金克斌即萌生「全職事奉」的渴慕,畢業後,他旋即考上中華福音神學院,然因信主時間過短,院方建議:「明年再來讀」。
保留成績的這一年,他參加「國際宣教會人人佈道團」,於台中大里鄉(現大里區)投身福音工作,時間到了,就毅然前往神學院學習。
個性不合?神說:她是你所愛的
夫妻同行,一同看見「禾場所在」
讀研究所時,金克斌與當時在大學上班的師母交往,雙方性格迥異,他曾一度想結束關係,未料,神在夢中明說:「這個姊妹就是你所愛的人。」
驚奇的是,神也在夢中向對方說了一樣的話,並感動她,要與金克斌一起就讀神學院;服事道路上,夫妻也一同領受,而看見禾場所在。
神先是指示金克斌,不要留在本地本鄉(台北縣市),隨後師母領受異夢,看見:嘉義縣竹崎鄉有間小教會,一位女傳道表示:「這裡需要一對夫妻來牧養。」
不久他們即得知,服事於該教會的女傳道將離職。金克斌說:「因為太太做了這異夢,因為神跟我說不要留在本處,所以,當時雖然有很多北部教會來邀請,但我們就一起回應了神的帶領。」
夫妻倆在1990年時來到竹崎,成為該教會的牧者,委身迄今34年。
順服婚姻命定,成為神應許的保障
金克斌分享,自己對於婚姻的一項重要學習。
「上帝沒有虧待我,我跟師母剛交往時不合適,理性來判斷沒有錯,但神的旨意大過這點,一切人看為有限的,上帝卻能進行無限的事。」他說:「等人生到一個階段回頭看時,我們就發現那是最大的祝福。」
神呼召兩人走向「一條服事的道路」,即使早年因「個性不合」而磨合過程長,但順服神,就必有「神的應許」;金克斌坦承,夫妻到前往竹崎牧會後,關係模式仍是「不斷爭吵」,但一天,神就超自然介入。
一次爭吵後,金克斌非常灰心地坐在會堂,天色漸暗的傍晚,彷彿自己低沉的心情越發陷入絕望,沒想到,神在此時造訪,對他說:「你不是你爸爸,你的妻子不是你媽媽。」
話語進到生命的那一刻,一切不再一樣。
他才發覺,原來自己一直受困於「父母相處模式」的負面記憶,因而很難接受妻子的表達方式。「之後,每當(相處時)我的情緒又起來時,就告訴自己:她不是我媽媽,我不是我爸爸」,生命開始經歷蛻變。
包括結婚14年來沒有孩子,當夫妻關係改變後,女兒就來到世上,「上帝除了改變我們婚姻的模式,也賜給我們有一個禮物。」
因「恩典」輕易跨越語言障礙
竹崎當地人普遍使用台語,在台北眷村長大的金克斌,則少有學習台語的機會,儘管曾在華神參加11周台語課,但只能勉強做自我介紹。初次於竹崎講道時,他努力用台語表達而滿頭大汗,直到會後,弟兄姊妹對他說:「牧師別擔心,我們有台語翻譯。」
他才知道,原來竹崎教會多有外省籍牧者,因而服事傳統上有安排翻譯員,「第一個問題就解決了。以後住在那裡,因為生活中的接觸,台語也慢慢成為第二個語言,所以感謝上帝有恩典。」
兩年間,教會從9人到擴建成百人教堂
竹崎位於保守的山區偏鄉,宗教中心為一座已300年的大廟,因而,一般人不太願意跨進教堂、或聽到有人傳講耶穌。金克斌初到這裡時,參與聚會人數僅9人。
「可是,聖靈很奇妙做工,人很難想像。」他們開始去探訪,停止聚會的會友們一一回來,漸漸地,並開始有慕道友進來;神開啟許多意想不到的地點成立小組,「所以我們教會有從嘉義市來的、從梅山、大林來的、從雲林來的...」
兩年間,教會人數增長超過50人,教堂因會友坐不下而需改建,擴增成能容納120人的會堂。往後三年內,會友人數再從近60人突破成上百人。
鄉下人不易信耶穌?
一般而言,教會界認為「有些人」很難信耶穌,例如:長者、傳統信仰者、客家人等,但在竹崎教會裡卻不然。
金克斌勉勵,基督徒勿被「成見」所框架,而要忠於日復一日與主同行,「你就會發覺,這些人以為的事,其實都是可以改變的。」
「我並沒有針對長者、鄉下人或客家人去做什麼,只是在個人信仰過程中,我深刻瞭解自己對『基督教的誤解』是什麼。」當從同文化的生命經驗去對談時,人們就容易敞開。
金克斌看見,基督教的信息應與當地文化和語境相契合,而能深入人心。「所以對我來講,上帝預備我,是從創世以前就預備我。」包括:家庭祭祖傳統、青春期偏差的往事、研究所書寫華人鬼神專題等。
「我沒有忘記這些,所以能更有力地向他們述說,我所信的不是一個外國宗教,而是那位造物主。」
傳福音時,他會避免神學術語,而改用:天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等來鋪陳,進一步再帶出:人面對過錯,除了基督耶穌的赦免與救恩以外,世上沒有其他「直接解答」,福音是唯一一條明確出路。
深感,福音機會乃深藏在尊重神給予自己的一切,包括:文化、鄉親、歷史、國家;並勉勵:第一,要關心福音對象,以對方為重,第二,使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從對方已知的事情中,再進一步溝通。
熱心事主的貴格會竹崎教會
金克斌分享在竹崎服事30多年來,觀察到教會「最大的特色」。
「竹崎教會弟兄姐妹只要能服事,都會盡力服事主。」因而,詩班有班長帶領、各節期都有同工主動負責安排,包括:聖誕節、母親節、父親節等。「傳道人幾乎不必做什麼事情,教會肢體很自發、很樂意佈施、很有活力。」
神也在此打開國度事奉視野,一位自國中信主而委身教會的青年,日後蒙召事奉,領受「猶宣」異象,從而打開台灣接待猶太背包客的台灣喜樂之家(Beit Simcha Taiwan),即:分會設於嘉義的「選民事工差會」台灣分會總幹事詹奉霖傳道。(相關閱讀:接待「猶子」回天父懷抱,就在「我家」把福音傳回耶路撒冷!)
祂是「超越一切框架」的神
分享大衛〈詩篇23篇〉所感
金克斌說:「很多時候,人都受限於所聚會的教會、神學傳統,所以認識神也受限在一個框架裡,但回到聖經來看,大衛所寫的〈詩篇23〉裡,有許多領人思想『超越框架之外』的事。」
3節,「他使我的靈魂甦醒,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一般而言,人信主後來到青草地、可安歇的水邊時,就覺得足矣,但神不會使人停在「這裡」,而是會為了自己名的原故,引導人走義路。那是什麼路呢?
4節,「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義路,乃經過死蔭幽谷之路,絕非人本性所期望,但上帝的計畫與「宗教」不同,其意念如同天高過地。
而,死蔭之地又通往哪裡呢?
5節,「在我敵人面前,你為我擺設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頭,使我的福杯滿溢。」金克斌說明,這並非「吃飽好準備上戰場」之意,神所安排的,乃是「仇敵受降典禮的宴席」,祂會親自成就那奇妙的得勝。
若有機會與死亡擦身而過
這是神給人「最大的禮物」
「當我們走到2024年時,每一天都要提醒自己一件事:把眼光聚焦在耶穌的身上,因為祂要來的日子近了。」而若,有機會與死亡擦身而過,這將是上帝給人最大的禮物。
金克斌勉勵,人在此時才會警覺到:「原來我會死,生命隨時可能消逝,我們就會靜下心來去想:現在追求的,什麼是重要的?你才發覺最重要的是:我要認識永生的上帝。」
珍惜所面對2024年一切經驗,將生命優先次序重新安排。
金克斌禱告
親愛的主謝謝祢,祢要來的日子近了。
謝謝祢,在這末後世代選召我們,謝謝祢,讓我們在生命裡經歷到祢豐盛恩典,甚願在末後的日子,祢藉著我們所領受的愛與恩典,把許多人帶到祢的面前。
我們願意看見,神大能作為在這時代,帶來一個極大豐收。禱告奉主耶穌基督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