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中華福音道路德會榮恩堂」主任牧師萬德樹與師母張惠婷。(圖 / 萬德樹 提供)

「對偏鄉教會而言,這是神的恩典,也是很不容易的事。」位於白河區仙草里的路德會榮恩堂,會友約50多人,其中40多人自己穩定吃靈糧,教會平均年齡年輕化,聚會人口多以家庭為單位。

 

過去,萬德樹牧師原想,教會以後恐怕需要總會支持才行。但近10年來,他看見教會的奉獻,維持一個傳道人已綽綽有餘。因神的話語大有能力,他因領受且執行「這策略」,不僅造就個人生命,同時扎實地建立起教會。

  • news-details
  • 1981年12月20日,時年25歲的萬德樹受總會差派,來到位於台南市白河區仙草里的「中華福音道路德會榮恩堂」牧會,至今已有42年。(圖 / 萬德樹 提供)

萬德樹出生嘉義,於台南新營長大,高二時蒙召,原想一畢業旋即就讀神學院,但順服教會建議先讀了大學,畢業後,秉持初衷進入神學院;他原期待實習結束後,趁著自己年輕、在市區牧養青年。

 

未料,萬德樹被總會派遣到位於台南偏鄉的榮恩堂,當時教會85%信徒為榮民,這讓他意外又困惑,「神啊!為什麼帶我到這裡?我正年輕,適合做青年工作…」

 

幾年後,他逐漸理解神的美意,「當時,我的個性太急躁了,很需要磨練;而面對長輩,真的很需要耐性。」

 

教會從「榮民」轉型成「兒少」

初來乍到,事工主力放在教會前的「榮民之家」,約有2600位榮民,旁邊民宅也另有幾百名;榮民沒有家庭、沒有子女,信徒於是隨著時間流逝逐而漸凋零,因應教會轉型,萬德樹從仙草國小開始了兒童事工

 

教會所在的仙草里,其實離市區不遠,到台南僅約半小時,距白河鎮也不過7公里,但「心理距離」卻覺「非常鄉下」,因天黑後就沒有公車;家庭經濟佳者,會送孩子至鎮上補習,經濟條件不佳者,則只能完全靠自己努力。

 

後者家庭背景多半為隔代教養、單親或外配家庭,較不知如何教育孩子,於是,萬德樹開始了課輔班,且把關教養標準、與家長達成共識,每個孩子需穩定學習、以品格教育為核心,禮拜天也都必須前來主日學

 

「第一批主日學的小孩,都來自非信徒的家庭。」

 

萬德樹回憶十七、八年前所帶的孩子們,一個個從小學生慢慢變成國中生、高中生,且都與自己和師母的關係親密良好。

 

驚覺孩子外出就流失,痛心蒙光照

直到孩子離開仙草里,返家再來找他,他才知道,孩子一去到外面就不再進教會,一問原因,個個都說:「到了陌生地方,也不知道那邊牧師會不會像萬牧師一樣。」

 

萬德樹才赫然醒悟,原來,自己沒有把孩子完全帶到神的面前

 

他與師母備感痛心,於是尋求神,聖靈光照他們:「跟青少年維持親密友善的關係,只是個過程,重點是要讓他們進入神的話語中,如果不能訓練孩子自己吃靈糧,而不是靈奶,那他們始終會很軟弱

 

於是,萬德樹訂下牧養首要任務:必須訓練羊能自己靈修,而開啟了「靈修本」事工。

  • news-details
  • 照片為「兒童主日學」場景,萬德樹與孩子們的關係十分親近;約十七、八年前,路德會榮恩堂從「榮民為主體」的結構,轉型成以「兒少及其家庭」為主。課輔事工開始後,愈受家長們肯定,家長也開始願意走進教會。(圖 / 萬德樹 提供)
  • news-details
  • 萬德樹夫婦重視親職教育,先以「媽媽讀書會」邀請母親來教會學習,之後又開辦「媽媽查經班」,越趨穩定後,也開始勸勉父親與母親同心教養,於查經班加入父親成為「家長查經班」;而後又發展出爸爸團契、媽媽團契。(圖 / 萬德樹 提供)
  • news-details
  • 約15年前,因驚覺到孩子在外流失率高,萬德樹夫婦才發現「訓練羊群吃靈糧」的重要性。他從鼓勵孩子寫靈修本開始,現在50多位會友中,有40多人穩定書寫;也已有七、八個家庭的父母,是因為孩子來課輔班,而後雙雙受洗。(圖 / 萬德樹 提供)

建立家庭與教會的根基──神的話語

萬德樹分享一個「因神話語而翻轉」的家庭見證。

 

一個中低收入戶家庭,兒子在學為麻煩人物,父母缺乏榜樣、無法提供正確引導;孩子不寫作業,被言語激動時會拿硫酸噴人。

 

萬德樹說:「這個小孩來我們這邊,一開始我們也很困擾。」經耐心教養與恩慈呵護下,孩子與牧者關係越發深厚。

 

一日,爸爸載著孩子來教會,小孩一下摩托車,就衝到萬德樹前給予擁抱,爸爸看了嚇一跳,說:「他看到我就像看到鬼一樣,怎麼會對一個外人愛到這種程度?」原來,因孩子課業不佳、時常被人取笑,父子親子關係很差。

 

「教會是怎樣的一個地方?」那名父親受震撼而想:「我的孩子不喜歡上學、不喜歡寫作業,卻那麼愛去教會上課輔,這到底怎麼回事?」

 

於是,這位父親開始願意接觸教會,也開始喜歡與萬德樹夫婦談話。

 

中低收入戶,成為月入六萬雙薪家庭

此家庭開始與教會走得更近,萬德樹進而發現,原來經濟不穩定原因是「雙親都不願工作」,爸爸一時勸不動,萬德樹於是先鼓勵媽媽。媽媽起初自覺「沒有能力」說不敢,在牧者鼓勵下而開始兼職工作。

 

「說來奇妙,幾年之後,他們夫妻都有正常工作,這個家就變成『夫妻雙薪』家庭,加起來有6萬塊錢(薪水),馬上就擺脫中低收入戶。」

 

然而,理財觀念尚未建立下,仍是「月光族」。經教會引導,夫妻開始學習儲蓄,現已在去年順利買下一棟房子。就這樣,從一個孩子來課輔班,到後來、全家人包括4個小孩,都變成新造之人,在同天受洗。

 

讓萬德樹充滿感恩,這家的每個人當開始全職工作後,「十一奉獻」就從未中斷,包括起初被人嘲笑沒出息的兒子,別人原以為他連兵都當不成,即使不算聰明、能做的事不多,他就是好好工作、忠心奉獻。

 

這家人一切的改變,都跟神的話語密切相關。從孩子開始寫靈修本,到後來全家人加入,一家生命在神的話語中,更新而變化。

  • news-details
  • 在偏鄉教會,萬德樹執行「靈修本」的配套方式是:「靈修分享班」;讓有些教育程度較低、識字不多的人,即使看不懂聖經,但可以在靈修分享班上,聆聽其他弟兄姐妹分享靈修心得,進而屬靈悟性也一同愈被打開。(圖 / 萬德樹 提供)

  • news-details
  • 路德會榮恩堂的福音策略是以「家庭」為單位,無論是外展親子活動或教會節慶,都會依照「每個家人不同需求」規劃與教會培養關係的活動,例如:分齡的桌遊組、合適長輩的聊天泡茶組等,讓一家人都可留在教會建立關係。(圖 / 萬德樹 提供)

推動「靈修本」如何不流於形式?

萬德樹分享教會所使用的靈修本,採用「歸納法查經」,特色即:左邊是經文,右邊有幾欄作為書寫之用。

 

第一欄是:從經文中所觀察到對「天父、耶穌基督、聖靈」的認識;第二欄是經文所給的教訓(教導),包括:神的應許、警告或責備;第三欄行動,讀完聖經後,各人將採取的應用方式;第四欄則是禱告。

 

讓羊群在靈修時更仔細地閱讀聖經,小孩子也能從中學會禱告。萬德樹說:「學會一件事──聖經不是看看就好,而是要落實在每個人生活裡,讓整個教會的培養『都在好好的讀經、然後遵循神的話語裡頭』。」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教會就為較大的孩子或成人開設「成人主日學」,所閱讀的屬靈書籍以「門訓」為主題

 

神的話語自己帶著能力!凡穩定寫靈修本的孩子,等到開始工作時,都自然而然十一奉獻,外出讀書大學生,也會穩定於週末回教會服事,參與課輔和禮拜事奉,表現出對服事的熱忱真切

 

「對偏鄉教會而言,這是神的恩典,也是很不容易的事。」

 

路德會榮恩堂會友約50多人,其中有40多人穩定書寫靈修本,教會平均年齡年輕化,兒少占20位,聚會人口多以「家庭」為單位。

 

過去,萬德樹原想,以後教會恐怕需要總會或其他教會支持財務才行。但近10年來他看見,教會奉獻維持一名傳道人已綽綽有餘。

 

神的話語大有能力,不僅造就了個人生命,並扎實地建立了祂的教會!

 

神呼召我待42年,我就歡喜待42年

偏鄉牧會漫漫長路中,萬德樹不免時有灰心,他感謝上帝,常藉著聖靈光照予以提醒,有時透過腦海中浮現的經文,就足以重新振作。

 

同時感謝神,賞賜一位才德婦人—張惠婷師母。萬德樹幽默地說:「弟兄姐妹會說,如果牧師沒有師母的話,恐怕這個教會很糟糕。」

 

深知一切,都有神的美意和安排。

 

「感謝上帝的呼召,祂呼召我在這裡42年,我就歡歡喜喜地待42年。」

 

萬德樹牧師: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親愛的主耶穌,我們感謝您,感謝您呼召我成為祢的門徒、成為一個服事的人,感謝每天賜給我亮光、給我智慧也給我能力與信心,讓我們能歡歡喜喜享受,所賜給我們的每一天。

 

我們持續把教會交在手中,這是奉的名所設立的教會,求豐富臨在我們中間,讓弟兄姐妹存「敬畏的心」來敬拜。我們邀請聖靈,進入弟兄姐妹身上來動工,來光照激勵弟兄姐妹們,讓教會成為一個健康、強壯、有使命感的教會。

 

為了福音的使命,我們同心合意的獻上自己,我們感謝的恩典,禱告奉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

  • news-details
  • 路德會榮恩堂會友約50多人,其中有40多人穩定書寫靈修本,教會平均年齡年輕,兒少占20位,聚會人口多以「家庭」為單位。萬德樹感恩說:「對偏鄉教會很不容易,這是神的恩典,祂呼召我在這裡42年,我就歡歡喜喜待42年。」(圖 / 萬德樹 提供)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