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約翰福音8:12,耶穌又對眾人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圖 / shutterstock)

10月25日,台南市成功大學驚傳大一女學生從宿舍墜樓,不少目擊學生飽受驚嚇,而據悉7月28日,成大才剛發生另一起大二男學生墜樓身亡事件。

 

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青少年自殺死亡率10年內增長了3倍,每100位死亡青少年,約有5分之1為自殺

 

學生輕生事件頻傳,校園基督徒能如何施力?

  • news-details
  • 學生輕生事件頻傳,校園基督徒能如何施力呢?(圖 / shutterstock)

事發當下契友主動關心,釋放目擊者的驚嚇

網路討論裡,有人透露該名輕生的大一女學生,曾向身邊同學表示「活得很累」。

 

身為「成大團契」輔導之一、校園福音團契嘉南地區—葉克銘傳道,回憶此事件,剛好與團契聚會同一天。

 

當天聚會7時開始,事故發生在下午5時多,6點時學生陸續進來,很多人是「目擊者」,當下氛圍與平時很不一樣。

 

學姐發現學妹們臉色有異,便主動私下個別關懷,慢慢一個個聊過,而會後,彼此也有許多小群體的關懷,大家也為此事、目擊學生及往生者的同學禱告。

 

葉克銘說:「雖然氣氛凝重,但其實我滿感動的,同學們看到對方臉色不太對勁,就主動去關心。學生因而得以慢慢說出驚嚇的感受。

 

學長姐也鼓勵目擊學生,主動去輔導室申請諮商資源,同工們也支持同學,暫時離開該場景、緩和心情。於是,有人便決定先回家、採線上上課。而據悉,家長們也都願意在家中陪伴孩子,一起度過這一周。

  • news-details
  • 主動關心將談開許多事情,學生得以坦承內在負面情緒。(圖 / shutterstock)

「同理心」隨事件連續發生而下降,求神憐憫

成大一名基督徒助理教授則表示,7月憾事發生後,多數師生是從新聞報導而得知消息。頭兩週,此事也引發許多討論、不安,人們經過事發現場時,內心總多有震盪。

 

當時,校方也盼將衝擊降到最低,積極安排輔導團隊關心師生、並加開座談,然而,隨時間推移,事件逐漸被淡忘,10月再度發生類似事件時,受過衝擊的師生們,此時同理心已隨著事件連續發生而下降

 

救恩,是唯一的道路與終極解方

他禱告,求神幫助校園的基督徒師生們,真明白只有主耶穌的真理進到人心裡,才是唯一的道路與終極解方!面對高風險與高需求的學生,若僅偏重心理諮商,其實是校園類似極端事件重複發生的警訊。

 

並求主赦免,就其個人觀察,校園基督徒師生對周遭類似求救的聲音,反應較為冷淡或無作為。求神幫助上帝兒女,能看見需要,並有智慧畫出界線,懂得予以關懷,也可分辨何時當交給專業人員處理。

  • news-details
  • 置身優秀同儕中,可能不容易維持過去名列前茅的光環,一不留意進度跟不上,心理壓力就隨之累增。(圖 / shutterstock)

優秀也是一種框架,壓力非一人累積而成

葉克銘也分享觀察,成大同學高中時多為班上佼佼者,善於讀書考試,自我管理能力也很強,也因優秀,彼此間不會明顯競爭,但「比較心理」仍存在。

 

10月憾事,適逢期中考,而大學面對考試,不一定能像從前讀得滾瓜爛熟,或許一遍也沒有讀完,有人可能會因此難以自我接納。葉克銘說:「我看到的是,學生的壓力很大,因為他們都非常優秀,以致沒有辦法接納一點失誤。」

 

他也發現,有越來越多學生具身心方面的狀況,或重或輕;而10月正逢季節交替,加上課業、人際、自我期待等壓力,堆疊起來就容易爆發。7月時,則是有學生要面臨畢業、如何選擇工作等決定,校園氛圍也會相對較緊張。

 

葉克銘表示,因自我期許優秀而帶出「研究精神、努力向上」的文化,其實是好的,但在特別情況裡,可能會讓人難以承受。然而,此壓力非一人累積而成,而是校園文化使然。

 

「我們可以做的事情,是一個群體性的支援。」他說。

  • news-details
  • 團契是一個有神同在的群體,而「多對一」的陪伴可以建構支持網。(圖 / shutterstock)

團契建構支持網,是「多對一」的陪伴

學生容易走進校園裡的團契,同工也會更多去陪伴有身心狀況的學生,建立支持系統。葉克銘強調:「我們是一個群體,不要一對一的去陪伴,而是多對一的去陪伴,讓對方有一個支持網。

 

他也樂見「互相支援」,例如:學生知道誰有身心狀況,可以儘快告訴輔導,輔導也將借重專業,與輔導室及身心科專業人士聯繫。而教會較學校團契更有優勢之處是:可以對家長進行更多心理建設及教育。

 

「家庭才是最核心的支援。」葉克銘認為,家長需要了解若孩子發生「身心症狀」,如同感冒,因此讓孩子看醫生並非壞事,並同時學習如何在家陪伴有需要的孩子,將相得益彰。

 

給年輕人的三個提醒

 

第一,每個人、尤其是基督徒,都需要群體生活

葉克銘提醒,生活在群體裡才會有「支援網絡」,所負壓力可以通過網絡得以釋放。勿自我設限,只跟一、兩個人互動。「我們必須活在『群體』當中,這也是上帝給我們的心意。」

 

神創造人時,說「那人獨居不好」,人本是「群體性」的受造物,我們的上帝,也是一個群體性的三一神。

 

第二,要懂得適時表達軟弱

每個人都一定會有軟弱,但很多時候,我們卻害怕表達軟弱、怕因此失去人的喜愛。葉克銘說:「表達軟弱,才正是人們可以關心你的狀況。」哥林多後書12:9,「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

 

保羅見證,自己身上有那一根刺般的軟弱,因此知道神的恩典夠用,而經歷祂的能力在生命的軟弱上顯得完全。不論是誰,人人都有難以言喻的軟弱,但若適時敞開,向可信任的群體表達軟弱,將成為很棒的見證。

 

第三,每個人都需要來到神面前

「每個人一定都需要上帝,因為生命本不是靠著自己存留的。」即使是非基督徒,也需認識這位創造主,因惟有祂是我們的源頭。

 

葉克銘表示,神也給了人最好的設計,各人經驗無論是開心或難過,基督徒能因認識上帝,而有信心知道,所有際遇都是好的。人們認識耶穌、看見創造主是一位怎樣的上帝,才能真實在生活中,具體活出神對個人的美好心意。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