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讓我們在每一天的行事為人當中,為榮耀神而活,學習用愛對待身邊的人。(圖/shutterstock)

曾經有牧師說:「傳福音就像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但狗要吃幾顆包子才會飽呢?沒有人知道,但每一個包子的接待,都是有價值的。」


當聖靈感動我們去傳福音時,也許正是「最後一顆包子」的時候,但我們預備好用合適的方式「接待」了嗎?

  • news-details
  • 校園書房出版社X青年宣道大會,三月宣教行動講座以《誰說,接待是一件小事?》為主題,左起:梁耿碩、左心泰、陳怡安,一同座談。(圖/校園書房臉書截圖)

校園書房出版社X青年宣道大會,三月份舉辦「躺平時代的宣教行動學」系列講座第一場,以《誰說,接待是一件小事?》為主題,主持人梁耿碩邀請「校園福音團契」的團契部主任左心泰,及校園福音團契大專事工組組長陳怡安,一同與會主講。

 

面對世界局勢變化、戰爭、學運、極端氣候、難民的產生與遷移等,大眾所關注的共同議題似乎更多了,而對於不同生活處境的人,我們能如何面對或接待?左心泰提道,「接待」這件事,對許多人也許有點陌生,教會可能較為熟悉「招待」。

 

10多年來的宣教學中,大多是思想要「飛往外地」宣教,前往一群沒聽過福音的人中間傳福音。而近幾年來,不同國家的人彼此遷移迅速且便利,甚至來到台灣的新住民或移工也不少,特別於世代差異下,連教會內都有許多不同群體,而彼此關係的互動建立或營造,都是一種「接待」的呈現

 

當世界各地的人都已經飛來台灣,我們當如何接待並宣教?這個看似冷門的主題,卻是非常的重要!

  • news-details
  • 校園福音團契團契部主任左心泰,以英文繪本小故事來起頭,引領大家動動腦反思,傳福音的心態是「拿著網子」捕獵,還是先伸出手跟對方表達善意?(圖/校園書房臉書截圖)

「哈囉!小鳥」 你是哪一種捕鳥人?

他以一本英文繪本小故事來起頭,書本中有四個孩子前往森林,第一位小小孩興奮地發現小鳥時,立刻熱情打起招呼:「哈囉!小鳥」。後面跟著的三位哥哥,明顯地人手一隻補網子,三人同聲「噓!」要他安靜,免得破壞捕鳥行動。

 

前兩次,因為小小孩熱情的招呼聲,嚇走了小鳥,令他們的計畫都不成功。

 

第三次,當小小孩再次發現小鳥停在樹上時,熱切地拿出手中的麵包邀請,反而吸引了更多鳥群而來,圍著他們。此時,反而把這群兄弟都嚇跑了。

 

他以這個小故事,請大家思考一些有趣的小細節,問著:「當我們開始接待、傳福音,進行宣教的時候,是否帶著善意?我們是哪一個孩子呢?是否拿著網子傳福音?福音對象是獵物或是朋友呢?是想盡辦法捕獲,或是將耶穌給他?」

  • news-details
  • 我們是哪一個孩子呢?若是一同行動去找尋福音朋友,能成功嗎?兩位與談者舉著打叉的牌子。(圖/校園書房臉書截圖)

別把接待的目的,定為福音的結果

一連串的問題,引領眾人動動腦。左心泰以肯定的語氣強調,台灣教會已經不需要更多的技巧或方法,各地教會也都具有傳福音的動力及能力;然而,「接待的文化素養」卻尚未養成,鼓勵大家學習或研討更合適的接待或過程,將美好的宣教文化呈現出來。因為福音無法機械化,更不能用功利主義或速成文化去看待生命!

 

校園福音團契大專事工組長陳怡安也分享最近的一個經歷。近兩年進入後疫情時代,校園福音該怎麼做呢?最近復活節將臨,是否可以做點什麼呢?她帶著大學生們一同思想,有誰是最需要關懷的呢?

 

大學生們紛紛討論,也確定想聯繫僑友會,盼望能接觸香港僑生及國際學生。有些人提出預備家鄉美食、有的提出文化交流活動、有提出復活節活動安排...等,眾人迅速地完成一套活動程序。

 

陳怡安問:「難道沒有人想認識這群國際學生是誰?僑生需要什麼嗎?或者你的接待,只是想要『快快輸入』而得到結果?」


她回想自己大學時信主,深刻感受到「被愛」才成為基督徒,愛才是福音的目的,信主是福音的結果。因此,「愛」不會是一種手段。

 

主持人梁耿碩也回應,好像有些特定的行動,才被認定是傳福音,基督徒也似乎認為「接待」只是手段,為要成就傳福音的目的。但「接待」是否能不帶目的呢?

 

左心泰也有感回應:「這個速成時代,總想要快快的做點事,但是,關係是需要時間建立的;而且,有時候想要快快的Do something(做點事),也會是一種試探。」

 

他最近剛好有個很深的經歷,因著新遷居,想去向鄰居表達友好,他上樓去向鄰舍打招呼,立即友善地邀請對方可以來到家中用飯,同此際,心中直覺跳出的第一個念頭是—來吃飯,就有機會進一步認識,就可以快快傳福音給他。

 

當他轉身離開時,卻猛被聖靈光照:「為什麼你不能單單對他好,就好了?」他心裡一驚,突然地被責備,他警醒地知道,若只是「目的性」去接觸人的話,其實很容易被識破,因為人是很有感覺的。


他反思,這是有企圖心的愛嗎?耶穌是條件交換式地愛世人嗎?他接著補充說明,「接待」一定是會有目的,但仍有不同層次之需求,有時是為著立即性的需要,有些時候是利他性的需要,甚至,單純以「人」是按上帝形象所造且有價值的,就能成為接待的目的。

  • news-details
  • 針對躺平時代,宣教行動更需研討。(圖/校園書房臉書截圖)

接待,是一種開放性的接受

他繼續補充說,身為基督徒的潛意識裡,是否直覺認為基督徒的性格或能力比較好?其實,耶穌是豐盛慷慨的,沒有階級種族、沒有分別地去愛

 

所以,按上帝形象造的「所有人」,皆應成為我們接待的條件。只要帶著善意的歡迎,而非以資本主義下的對價關係來思考,因為很多時候,接待也常常包含著某種程度的吃虧或不計較。

 

他回到福音來思考,僅單純的定義重生得救才叫福音,可能「限制」接待的內涵。


天國不是未來式,乃是「現在式」 

左心泰謹慎地點出,「其實,傳福音若只說到死後會平平安安的去天堂,這個福音真是太淺了!因為,耶穌說,天國的福音是在你們中間。天國不是未來式,乃是現在式。」 

 

左心泰提醒,福音不僅要讓人認識基督信仰中談到的「人死後要去哪裡」,更是「你現在屬於誰」?這乃是身分識別的問題。

 

天國的福音不只是「去哪裡」或門票,而是「身分證」!既然已有了天國的身分,是不會丟的,這就是福音;是這個身分,每天引導並影響我們的行事為人。

 

「2017校園雜誌主題文章中,也曾經寫過:去接待,去傳福音,不是會了要知道誰有沒有上天堂,乃是現在就能將生命活出來,一切都是為能榮耀神!」陳怡安補充說明。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