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羅世興牧師從小於基督信仰、傳統宗教中穿梭,進而發現兩者差異性,決定受洗。(圖/記者盧玟靜)

父母皆為爐主的羅世興,國中就開始當乩童旁的「桌頭」,傳統宗教對其而言如「空氣」般,是理所當然的存在,卻因父母擔心其染上陋習,主動要求他到教會,因而感受到信仰、宗教的差異,積極參與教會各樣服事,更在工作仕途順利之際,願意捨棄自己原本的目標,轉向跟隨上帝。

教會是爐主父母安心讓他去的地方

基督教恩信教會主任牧師羅世興,從小在屏東傳統家庭長大,雖然父母為宮廟爐主,但當他們得知有外國宣教士,要在屏東成立伯大尼之家,收容眼盲、小兒麻痺等重殘者,做社會福利之用時,他們便將三合院旁約800坪的土地,以遠低於市價的價格賣給宣教士。

 

很特別的是,雖家庭篤信傳統宗教,但因羅世興從小反應快、活潑好動,父母擔心他下課後亂跑、學習不好的習慣,所以要求小學四年級的兒子,每天下課後和宣教士們在一起,甚至每到周日,教會主日8點半才開始,母親8點不到,就叫兒子去教會。

 

身為村莊孩子王的他,總會帶一群孩子去伯大尼之家,一段時間後,有越來越多人得知宣教士在此推展事工,因而走進伯大尼之家、認識福音。

 

宣教士們原本至台灣,只是要推展重殘福音事工,在過程中,他們發現福音牧養也至關重要,因此寫信跟差會反應,能否在屏東設立教會,於是,牧養附近鄰里、受助兒童及其家庭的「屏東伯大尼福音堂」就此誕生!

  • news-details
  • 羅世興牧師與劉玉玫師母合照,共同牧養教會、團契。(圖/羅世興 提供)

於傳統宗教、基督信仰兩邊徜徉,眼界大開

從小接觸算命、傳統宗教儀式的羅世興,國中就能擔任乩童旁的「桌頭」,但為了拿到教會的禮物而背誦聖經、大量讀經,因從小同時接觸傳統宗教和基督信仰,不僅打開其視野,也逐漸發現兩者差異性,並了解「宗教與信仰」的區別。

 

上帝這位神是真的,祂創造一切,使我們人有價值、生命。」他說道。「一般宗教」是使用人為的方式,思考人生應有的依靠、方向在哪裡,而「信仰」卻是從神出發,也就是上帝揀選我們,使我們能看見人的生命價值,而這樣的信念體現於宣教士的身上,這股從主而來的馨香之氣十分吸引著他。

 

羅世興也談道,在那個年代,家人較恩待身為男生的他,在家中不用做家事;此雖為家人表示疼愛的方式,但他一直希望能學習家事,為家庭貢獻一份心力,實踐彼此相愛、服事的功課。來到教會卻不同於家中,宣教士們教導他洗菜、刻鋼板、讀書,及其他在家裡學不到的日常,因此羅世興很喜歡教會、和宣教士在一起,覺得這裡是自己第2個家。

 

並且,教會不只幫助其在靈命、生命成長,於課業上也是。學習過程中,他雖非最頂尖,亦非吊車尾的學生,卻在小學時,拿校長獎畢業,家人得知後都非常意外:「沒想到你去教會後,功課突飛猛進!」這使家人對教會增添不少印象分數,直到某年聖誕節,家人們內心警鈴大作,叮囑羅世興不可受洗。

  • news-details
  • 恩信教會經常至屏東墾丁舉辦兒童營會。(圖/羅世興 提供)

父母提醒他「受洗」這件事

羅世興從未想過要受洗,宣教士也並未特別強調,只是從小教導他要在基督信仰裡,多認識上帝、讀聖經。直到父母主動提起受洗之事,羅世興才正式思考這件事。

 

就讀國一那年,羅世興和其他同學們身穿白詩袍、手持蠟燭,逐家報佳音,雖然長得不算突出,但鄰里都認得他這個孩子王,見其身穿白詩袍,誤以為「皈依」基督信仰,隨即告訴其父母,因此母親特別叮囑他:「你去教會可以,但是不要受洗,也不能信耶穌。」

 

羅世興一聽感到奇怪,「怎麼去了這麼久才講,而且不是你們叫我去的嗎?」才知道母親擔心兒子若受洗不拿香,就沒有人祭拜祖先。

 

這時的他,已在教會中擔任兒童主日學老師,且大量讀經,奠定深厚真理基礎。他聽聞母親的擔憂後,內心想:「若我相信的上帝,是真實的,那我就不應在自己未成年時忤逆父母,這是上帝不喜悅的。

 

接著他不知道從哪裡來的智慧,竟如小大人般告訴母親,「現在不會談這件事,妳可以放心,但等到有天我可以決定時,再告訴妳答案。」

 

出社會後,於一路信仰旅程中,他不斷在禱告裡經歷神的同在;當認為時候到了,應兌現當時的承諾,終於決定受洗。父母也見兒子在教會中的成長,且不曾讓他們擔心過,所以並未攔阻。

 

可是要同意兒子當傳道人,又是另一個艱鉅挑戰。

  • news-details
  • 恩信教會身在社區中,聖誕節活動當天,在教會騎樓下舉辦愛宴,歡樂的氣氛,也感染社區鄰里歡慶聖誕。(圖/羅世興 提供)

受呼召,奉獻精華的青壯年時期

從小於教會服事的羅世興,國中教兒童主日學,高一成為兒主校長,每周都要先試教給宣教士看,因而累積豐富服事經歷,且進入多采多姿的大學生活後,也以服事為重;當時有許多精采的救國團活動,同學們都對他假日不參加教會以外活動的堅持,感到驚訝。

 

經常將擔憂帶到上帝面前求問的他,在大學的營會中,立定心志在上帝面前禱告,「主阿!若祢要讓我成為公務員或商人,那麼我要成為成功、優秀的公務員或商人;若祢要讓我成為傳道人,我要成為盡忠職守的傳道人。

 

上帝在其人生旅程上,給予很大的豐富與恩待,帶領其經歷前兩個職場的職位;他原本以為自己會維持一邊工作一邊服事的生活至退休,直到上帝透過經文對他說話。

 

某個與教會牧師探訪後的深夜,他例常性靈修,讀到經文,「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接著他安靜在神面前,思想這段經文時,突然,讀過的經文出現於腦海,是以賽亞書 6:8經文,「我又聽見主的聲音說:『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我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

 

此經文讓羅世興想起大學時的禱告,因此他詢問神:「主阿!是要我奉獻(自己)了嗎?我一直在事奉裡,但,是現在嗎?」當時他正值事業巔峰,工作表現備受肯定,並擁有令人稱羨的百萬名車。

 

隔天,他再次禱告,若神要呼召自己,須幫助其處理幾件事,如此才能心安理得,不帶負擔地去事奉,其中第一項,也是最困難的,就是「取得父母理解、同意、接受」。

 

禱告第一項後,他覺得其他事情都不是問題,因光這一項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採訪時講到這裡,羅世興澄清自己並非向神挑戰,只是認為那時應不是神要呼召的時候。

 

人在台北打拚的他,雖然交通並不如現在發達,但每個月都會回家2-3天,而就在禱告後隔幾天,恰好要返家,於是他在飯後詢問父母,對於自己去當傳道人的看法。

 

父母聽聞後,第一句話說:「當牧師沒有錢」,他們擔心兒子受苦,又詢問為什麼要放棄現在的優渥生活,瞬間氣氛變得凍結緊張,他知道這次談話是沒有盼望了,不如往後再說。

 

沒想到隔天中午,身為客家人、個性保守又一語千金的父親,坐在羅世興對面,不作聲端詳他一會兒後說:「你以前到現在,所有的決定都很好,而且我們可以供應你讀書,但你常拿獎學金,很少讓我們供應,你有這種考慮(當傳道人),應有你的考量。

 

他聽聞後,心想:「怎麼會這樣?父親態度突然180度轉變!」但自己知道這是行奇事的上帝做的,也是呼召自己的確據,因此回台北後,迅速處理許多事務,將汽車轉贈給其他家人,也把積蓄交給父母,然後他就將自己「倒空」,願把最精華的青壯年時期,全然奉獻給上帝。

  • news-details
  • 圖為家庭團契户外之旅,彼此關係緊密。(圖/羅世興 提供)
  • news-details
  • 羅世興牧師與劉玉玫師母至家庭探訪,聚會合照。(圖/羅世興 提供)

不捨父母,留在台灣事奉

神學院畢業後,羅世興先在差會事奉約10年,後來才又在台灣牧會,先後於2間教會事奉,幫助教會深耕社區事工、社區型福音報紙、兒童事工等。

 

本來於第2間教會事奉結束後,要至美國服事,但他最後還是決定留在台灣,因父母年事已高,身體越來越差,羅世興感到很不捨,且從小到大並無特別奉養、盡到子女責任,盼望至少在長輩年老時,可以留在他們看得見的地方。

 

「留在台灣,是否要去一般教會接任呢?」正思索時,突然,他想起小時候的教會,雖然不大,但很有家的感覺,於是決定開拓教會,開啟了恩信教會的旅程。

 

人生中本來就有困難,就算沒有開拓教會也有困難」,正向、積極樂觀的羅世興,深信人生道路本為崎嶇,但只要有決心,明白上帝與我們同在,就能繼續前行,不過開拓教會初期,還是面臨到2個艱難挑戰。

 

講道經驗豐富的他,以前講道總是面對一群人,但開拓教會初期,只能面對妻子和孩子,這使其感到極大壓力,預備信息也更審慎。因大家是一家人,傳講上帝真理時,孩子可能會思考:父親有無言行一致?但這也幫助他檢視自己的軟弱,且更勇敢地面對不足之處。

 

第2個挑戰,則是聚會地點,因他對推展社區型福音事工,極有負擔,但若一直租屋,屋主若收回租屋處,便無法穩定深耕社區,因此全家開始為此迫切禱告,接著就發現神一路帶領、開路。

 

2012年6月設立恩信教會,同年12月開始尋覓土地,2013年購置現址土地,並開始施工,2015年9月全部聚會都搬遷至教會現址。

 

有許多人詢問他,起初開拓教會沒有錢,建堂是否深感壓力?羅世興這才發現,信仰旅程上,神彷彿一直在裝備自己,為要建立祂的教會。過去他曾協助宣教士處理財政、募款問題,所以當自己開拓教會時,雖仍有擔心但不至於無法安睡,並相信一切都會有神的帶領。

 

且過去其公務、經商的經歷,幫助其在建堂的貸款、申請、建造、施工等手續,更加得心應手。

 

羅世興分享,「建堂費用,連同土地逾3千5百萬,說不擔心是騙人的,但在主裡要相信3件事,第一,相信神,第二,相信神的預備,第三,相信神給我的人生歷練,就是要來完成眼前的困難。

  • 羅世興牧師用以弗所書第二章第八節、約翰二書第九節,在主裡彼此勸勉,我們的得救本乎恩,在末世中更要警醒守基督的教訓。(攝影、剪輯/記者盧玟靜)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