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的身體承受一定程度的壓力時,自殺意念會持續以「閃回」的形式出現。」
「我的孩子四次企圖自殺。我能怎麼幫忙?」
「如何幫助青少年,走出因父母一方自殺的情傷,脫離自殺陰影的緊箍咒?」
亞洲社會面對「自殺」,常常三緘其口,而到底該如何探討與認識?⋯⋯
今(2021)年5月,新加坡線上ZOOM座談會,邀集關懷兒童、青少年的專家們,探討「自殺」的議題,包含教會牧者、多位關心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專家,齊探討面對自殺,我們該擁有怎樣的認識與態度?
近600名與會者,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各地,還有荷蘭、美國、日本和澳大利亞。近一半 (46%) 的參與者,都表達曾受自殺的影響。
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Duke-NUS Medical School)兼職副教授—馮順生博士(Adj A/Prof Fung),是資深兒童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健康研究所 (IMH) 的首席執行長,與Bethesda Bedok-Tampines Church (BBTC) 弟兄會副主任牧師蔡成利(Chua Seng Lee),共同與會。
蔡成利牧師於2010年起,積極促成基督教精神健康協會(Christian Mental Health Advocates ,CMHA),推動教會牧者與心理健康專業人士聯合,共同推廣心理健康的重要。
他提道,一切起源於當時,他認識的一位青年領袖,在他們通過電話後的第二天,突然自殺。對此,他相當震驚與自責,本以為自己已掌握一些情形,憾事仍發生。他積極認為,基督徒不該避而不談自殺,或者輕忽心理健康議題。
自殺問題一直存在,年輕人的確更脆弱
「自殺問題一直存在。」馮順生博士說,他長期投入兒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由於華人保守的社會觀念,認為直接討論自殺話題非常「恥辱」,以致極少提起,基督教團體也不太願意公開談論。
據新加坡一項關於心理健康的綜合調查中,發現 22% 的人口有自殺念頭。而想自殺的人多是年輕人,其中61% 的年齡,分布在 13 至 21 歲之間,甚至自 1980 年代以來,自殺的男性人數比女性增加3倍之多,這是令人擔憂的現象。
據研究,年輕人自殺的原因通常多因自卑、生活缺乏意義,和學業壓力等生活壓力。其中「關係問題」通常是主要導火線。
馮順生表示,若只因精神疾病造成的自殺事件,實際上更易控制,可直接治療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鬱症、情感障礙等,然而,因生活壓力而導致的自殺行為,相對上更難處理。
「如果你把自殺浪漫化,人們會自然認同,接受此種解決方案。」
世界社交媒體,正將自殺浪漫化
馮順生指出,年輕人一直容易受媒體影響,特別是現今的主流媒體——電視、電影、書籍、雜誌、報紙,甚至是電玩遊戲,也會助長自殺意念,導致心理健康更為脆弱。
他分享,早在 1800 年代,就已有年輕人因一本描述自殺身亡的書籍而自殺。這種現象被稱為維特效應(Werther effect),此種自殺模仿,定義為參照一個知名的自殺方式或特定人物進行的自殺行為,名稱來自歌德所著的《少年維特的煩惱》。
「如果你把自殺浪漫化,人們可能會認同且起而仿效。」他擔憂的說明,諸如社交媒體的廣泛普及,有些名人偶像自殺、上映的電影內容,時下風行的遊戲軟體等,都正在「浪漫化」自殺,正在扼殺年輕靈魂。
仇敵正用一股力量將他們推下窗台
與會的蔡成利牧師分享,曾聽過自殺未遂的倖存者說:「感到有一股力量將他們推下窗台,並且懷疑自己被惡魔附身而導致自殺。」
他提醒,正如新約聖經約翰福音10:10,「盜賊來,無非要偷竊,殺害,毀壞;我來了,是要叫羊(或作: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
仇敵一步一步開始欺騙我們的思想,扼殺希望,使我們陷入絕望。所以,聖經警告我們,不要對魔鬼的計劃一無所知。因此,基督徒更要讀神的話,時時祈禱和警醒,認識生活中撒但的作為。
除了在人裡頭的靈,誰知道人的事;像這樣,除了神的靈,也沒有人知道神的事。(哥林多前書2:11)
穩固健康的家庭關係及安心的支持群體,可以為脆弱的年輕人,提供有效的自殺預防。(圖/shutterstock)
有效幫助預防自殺的5點關鍵認識
1. 建立彈性思考
蔡成利牧師提到,許多兒童、青少年,面對接收到的信息和刺激,無法妥善處理思想和情感,才會導致失去自己生命的價值感。
首先,必需學習建立具有彈性的健康思考,意即——健康的思維習慣,健康的情緒習慣,健康的生活關係等3方面。
1.建立健康的思維習慣,包括評估想法、識別錯誤的思維方式,並將這些想法替換為「更合理的東西」。
2.建立健康的情緒習慣,包括學習如何處理悲傷、挫折和負面情緒。
3.建立健康的生活關係,意味著讓年輕人,能從正確的榜樣激勵他們,而不是被社交媒體和遊戲塑造。然而,並非每個父母都知道如何做到這一點。
「很多做父母的,都是自己長大的。經歷了重重打擊的學校生活,學習一些生存技能,其中可能也有一些生活技能狀態是不健康的。也無法正確幫助自己的孩子。」蔡成利牧師指出。
因此,教會生活的角色,就是希望可以裝備父母,家長須將門徒訓練帶回家庭中,以「家」為單位,一起接受神的話和愛,建立神所喜悅的家庭,在正確的家庭關係中,建立「彈性思考」,以致當孩子有自殺念頭時,可用神的話引導,或其他轉移注意力的方式,降低自殺行為的發生。
2. 保持身體健康
照顧年輕人的身體健康,有助於預防自殺。照顧其身體需求、生理需求,使其充分休息、吃得好,這些都是預防自殺,非常重要的健康生活。
3. 建立穩固關係
父母與孩子的「互動關係」非常重要。當孩子們感到痛苦或絕望時,思想較成熟的長輩,可以做出正確回應。
馮順生表示,無論孩子的情況如何為難,父母最好都能表達「願意」提供協助,同時要注意,「不是關心,就可以做錯事。」因為父母也需學習,一切生命關係的基礎,在於「愛」。
若孩子感覺不到被愛,真的會累積「不良影響」。有些父母屬於「專制型」,對孩子通常要求嚴苛,卻不常回應,如此,孩子會認為父母沒有愛。反之,若父母不太建立規範,常是予以寬容,最終也會寵壞孩子。
所以,父母要建立正確的權威、而不專制,供應愛、而不放縱,才能營造健康的家庭關係。除此之外,孩子與同學、朋友、老師的人際關係, 一樣很重要。
人類是上帝所創造的群體,融於社會關係的心理需求,佔很大的部分。研究發現,特別是亞洲人,當人單獨且人際關係受挫,與人的互動感受不佳時,抑鬱症即容易產生。抑鬱症是導致自殺的主要因素之一。
所以,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關係越穩固,就越安全,越能遠離抑鬱症,自然減少自殺念頭或行動。
4. 創建支持群體
最重要的是,創建一個心理健康的環境,讓人們可以安心、輕鬆的討論所遇難題。就像告訴別人「我肚子疼」一樣自然,不再覺得難以啟齒。
試想「我們可以做得更多嗎」?我們允許在教會或小組團體裡,或甚至是牢房中談論自殺或探討情緒嗎?
蔡成利牧師強調,「找一個你願意真實分享心情的人,不只是分享喜樂時光,更能分享你最艱難的經歷,當生活打擊你,沮喪至最低谷時,你可以求助到正確的人,正面引導你。要相信,『兩個永遠比一個好』。」
5. 察覺自殺跡象的能力
另一種預防自殺的方法是,讓周圍的人學會發現自殺跡象的能力。包括有能力傾聽有自殺念頭的人,識別出掙扎時的些微「呼救聲」:不需要來審判我,只需要愛和同理。
周圍人的覺察態度:「不要放棄!隧道的盡頭總有一盞燈,關心和愛,年輕人是知道的。」繼而,你能清楚,如何將他們帶往相關的協助團體,或直接提供扶持。
如果有自殺念頭,上帝會拒絕我們嗎?
蔡成利牧師點出幾個聖經人物,包括保羅、以利亞和摩西。他們都曾經歷掙扎,陷於一段沮喪的心情中,但他們更加親近上帝,上帝並沒有因為他們說「自我放棄」,就放棄他們。
因為神愛世人,上帝在任何情況下都站在他們旁邊,提供幫助,而不是定罪。
如聖經上所記,烏鴉餵養以利亞
烏鴉早晚給他叼餅和肉來,他也喝那溪裡的水。(列王紀上 17:2)
耶和華興起人,幫助摩西
耶和華對摩西說:我使你在法老面前代替神,你的哥哥亞倫是替你說話的。(出埃及記 7:1)
請記住!「耶穌總是充滿希望。」
對於正在面對結束生命的掙扎時,秘訣是:緊緊抓住上帝,即使周圍一切正面臨崩潰,上帝仍是不可動搖,永不改變的!
(參考資料/saltandlight 、 BBTC )
精選要聞》
癱瘓不完美的新娘,在未婚夫注視中見基督完美的愛:光榮身體固美好,我想要顆純潔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