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眾所矚目的「元宇宙」,你是否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基督徒及教會當如何進入元宇宙世界?網路宣教論壇IMF(Internet Mission Forum),集結10多位科技達人及牧者共同來探討,為你找出最佳角度切入元宇宙!
第13屆網路宣教論壇IMF(Internet Mission Forum),近期推出關於「元宇宙時代Metaverse教會與宣教的機遇及挑戰」的探討,集結14位講師,針對元宇宙的探尋、反思及展望,線上吸引多人參與關注,多面向探討元宇宙的虛擬與真實,以及教會網絡宣教的進入角度與如何應用。
真名與藝名
遠東福音會總幹事于厚恩牧師,從事遠東地區福音的廣傳,他提到,早期身為遠東的廣播員,都會取個「藝名」,一人擁有兩個名字,一方面是保護播音員,一方面是讓聽眾好記,也表達行使職務的期待。
兩個名字時,可能產生身分認同困擾的狀況,對於個人行使職務的期待會有不同。如同耶穌為門徒西門彼得取名為「磯法」,意即「石頭」,是教會建立重要的基礎;初代的耶路撒冷教會,有人名叫做約瑟,也叫巴拿巴,意即他是很會安慰人的。
他以廣播工作為例,真實狀態與播音狀態的名字需要有連通性,他自身聲音非常老沉,容易誤以為是一個聲音沉穩的長者,此時就須用其他資料、形象廣告來佐證其真實的身分。現實環境中,真名與藝名必須有連通性;類比到元宇宙的世界,真實與虛擬,如同兩個名字,是否有一致性呢?
若從公共神學的角度來看,這不是造假,而是以專業性的第二個身分或藝名來進入,通常更容易在環境場域中,做宣教的工作。例如從事農業改良的農夫、教學的老師、醫生,以「專業身分」進入元宇宙,可能加增認同的機會。
真實與虛擬,如同兩個名字。(圖/ shutterstock)
進入元宇宙掌握三個重點
于厚恩牧師以自身為例,本身是一位牧者,身為機構總幹事,還有很多「斜槓」的身分,例如:中華福音神學院新約兼任教師,從事中國文學研究,還教導口語傳播,那他要用哪一個身分「定位」於元宇宙呢?
假設他以「廣播人」的身分進入,無論用口語教學或其他專業取向,其背後動機是介紹信仰給人;從專業宣教的角度,他點出必須掌握三個重點為依歸。
三個重點:1.不是出於錯誤 2.不是出於汙穢 3.也不是用詭詐
保羅在帖撒羅尼迦前書2:3說,「我們的勸勉不是出於錯誤,不是出於污穢,也不是用詭詐。 但神既然驗中了我們,把福音託付我們,我們就照樣講,不是要討人喜歡,乃是要討那察驗我們心的神喜歡。」
基督教的世界觀,須以聖經為原則;而進入元宇宙世界,仍需以此為本。我們必須進入,因為元宇宙裡面有靈魂,有主所愛的人。若為著福音的緣故,要用什麼身分進去呢?
他強調,身分的定位最重要是「一致性」,從宣教角度來看,這並非不擇手段,而是「以專業而接觸」。
耶穌罵得最兇的是:「假冒為善」。耶穌教導「真實」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元宇宙的另一個身分也不可以假亂真;要為元宇宙裡的靈魂,為福音宣教的緣故而去,而不是出於自身的利益。
元宇宙是「天上的天」?
退休於NASA機器人研究工程主管的黃嘉生牧師,牧會與帶領福音機構已21年。他以「倫理? 淪理?掄理?Meta Verse聖禮?」為主題分享,幫助大家在超越宇宙的空間裡 ,如何思想對與錯。
「宇宙」的定義,就是時間、空間、能量、質量、資訊;所有在時空下的內容物,都是物質宇宙,超乎物質宇宙的層面,在屬靈領域,就是另一個宇宙。聖經中已明確點出,確有超過三度空間加上時間的物質範圍外,稱為「天上的天」。
「神果真住在地上嗎?看哪,天和天上的天尚且不足你居住的,何況我所建的這殿呢?」—列王紀上 8:27
「我認得一個在基督裡的人,他前十四年被提到第三層天上去;或在身內,我不知道;或在身外,我也不知道;只有神知道。」—哥林多後書12:2
而在元宇宙裡的所謂「替身」(Avatar),直譯為阿凡達,是利用科技技術創作出的虛擬人物。黃牧師提醒眾人來思考,一個人可能擁有好幾個「阿凡達」,當實際的身分不等同於元宇宙裡的Avatar替身時,如何為元宇宙的行為負責 ?
他提出同樣縮寫是VR的Virtual Reality(虛擬實境)與Virtuous Realization(真實的德行),這其中的拿捏如何平衡?更問道:元宇宙的教會成立,是否能運作?
黃嘉生牧師建議,大家先思考:元宇宙是否能有分享聖禮?如何分餅分杯?或是如何施行浸禮 ?或可用替身(Avatar)來執行浸禮?
神學反思的四個步驟
服務於世界華福中心的總幹事董家驊牧師提到,面對元宇宙,未來是無法預測,亦無法逃避的,我們需要帶著慎思明辨的心進入,而不是拒絕或排斥。
事實上,人類與技術是相互影響的,人類的價值會影響技術走向,而技術本身也不是中性的,也會影響使用者的價值取向,故,不要把元宇宙無限神聖化,創造出另一個巴別塔,也無須妖魔化,如入上帝無法救贖之境。
面對未來5-10年後,科技將會如何演進無法準確預知,但現階段,他建議整體教會皆應從以下四點,實踐神學反省:
1.發生了什麼?
今天網際網路已經是元宇宙原型,早已應用於休閒娛樂、社交、教育、藝術創作,及電商購物等,而因著疫情的推波,臉書改名, 加速了數位化的腳步,在商機的驅動下,科技演進腳步勢必越來越加速。
2.到底是什麼驅動元宇宙?
隨著疫情影響,藉由科技技術,提高人類「協作」的效力,於此同時,卻又形成身分認同的焦慮感。我們都以不同面貌去編輯社交媒體,平台上面呈現的也只是真實的片面。在技術快速升級的元宇宙,似乎利用「阿凡達(Avatar)」,可以稍微找到身分認同的出口,降低身分認同的焦慮;然而,越來越倚靠「阿凡達」時,會不會造成更嚴重的焦慮或虛假?
3.為什麼會有元宇宙?
觀察社會現狀,因疫情帶來的疏離孤單,人們內心其實渴望提升連結,找到歸屬感;而科技帶來的網絡連結,是否能取代真實的交流? 抑或因缺少真實團契,人心更加背離?
4對社會的影響
人類仍有追求公平公義的渴望,當進入「理想化」的元宇宙,其中的區塊鏈、數位資產憑證NFT、或是「在去中心化」的理想,是否能公平地實踐?「去中心化」,意即不再被大機構掌控,而讓大量商機投入,在此際,能加速平等,抑或是擴大不平等的數位落差?
元宇宙世界,基督徒與教會當如何參與 ?(圖/ shutterstock)
「去中心化」為導向的元宇宙,該去掉什麼「中心」?
董嘉驊牧師最後特別點出,基督徒的教會當如何參與 ? 他藉由知名學者著作「ALONE TOGETHER」一書中提到,科技往往是表現在人非常脆弱的地方,提供一個誘惑或是陪伴的假象,例如,人類渴望親密關係,又害怕親密關係,當未來的世界被建造時,到底是解決問題,還是加深問題的複雜性?
上帝是最大的創造者,人類也想用「創造」來表達想法,然而,人類是墮落的,不論原意是多美好,當「自己做自己上帝」的時候,當數位虛擬替身嚐試不同的自我表達時,到底是活出真我,或只是人類用無花果樹隱藏自己的方式?
數位空間已逐漸弱化人與人間的信任關係,當科技無限發展,以「去中心化」為導向時,我們當反思:是去掉誰的中心?或是去掉哪一個中心化?基督徒該認清,不是外在的去中心,而該是去掉「自我中心」。
耶穌正是以「捨己」去掉自我中心的榜樣,祂以人類理解的方式來拯救;上帝救贖的大能,不是順著該空間的邏輯來拯救,而是勝過人類墮落的力量。一如主耶穌降世為人,來到羅馬帝國統治下的世界,卻不以羅馬法治的邏輯來拯救世人,去推翻羅馬政府,反而是由上帝自己先捨己、用「愛」的邏輯,來顛覆世界的醜陋。
各種人類生活的空間都是宣教的禾場,他鼓勵教會應以園丁的姿態,在上帝創造的世界中,去尋找愛鄰舍的機會,去表達對上帝的愛,表達對鄰舍的關護。
精選要聞》
面對外遇,可以這麼做! 模範夫妻陷婚姻風暴,走出屬神的「第三條路」
「我怎麼搞成這樣?」夜夜笙歌賭博成癮,致家庭破裂債台高築 神將他拖出泥沼重獲新生
專訪/首位「非浸神畢業」牧者任浸聯會主席》黃烱榕明年初上任,盼團隊「重返榮耀」
【兩分鐘看時事】本週國際代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