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童年時期,尤其是十歲以前,是孩子最想跟父母親近的黃金時期,到了青少年期他們渴望建立的是同儕關係,最想談心的對象往往不再是父母,這是成長過程發展階段的事實...

「安靜!」

「吵死了!」

「不要解釋!」

「理由太多!」

「閉嘴!」

「走開!」

「我很忙現在沒空!」….

 

這一句句銳利如同箭一般的話語,常常在我們不經心的時候一箭箭地射向天真誠摯滿心想跟我們說話的孩子。

 

遺憾的是,等他們稍大進入另一身心成長時期,不想跟我們說話了,我們卻責怪他們不跟我們談心、不跟我們聊聊天。

 

是誰先使他關上心門?是誰使他放棄發言? 是誰使他覺得被拒絕無法親近?

 

童年時期,尤其是十歲以前,是孩子最想跟父母親近的黃金時期,到了青少年期他們渴望建立的是同儕關係,最想談心的對象往往不再是父母,這是成長過程發展階段的事實。

 

很遺憾的是父母親常常錯過這段黃金時期,把孩子託給爺爺奶奶、送給別人照顧、送安親班,待孩子長大之後,又一直想抓回來。

 

我見到一些很有智慧的父母處理孩子吵鬧的模式,非常實際又有成效,很值得試試。

 

在孩子大聲吵鬧或插話不能安靜時,溫和堅定地看著孩子的眼睛說:「小聲說,爸爸媽媽就可以聽清楚了。」「等你平靜下來,再告訴我怎麼了。」「我等你。」「等我跟阿姨說完話就輪到你。」

 

這其中的學習:適當的說話音量與方式;學習安靜思考;知道有人愛他、會等他。

 

學習等候跟輪流是基本的人際禮儀。

 

很多時候是我們不耐煩了,需要先控制自己音量與穩住自己情緒。

 

與其太忙沒空聽,可以說:「等我忙完我們約好晚飯後或某一時間,你再好好告訴我,你為甚麼生氣/挫折/委屈/大吼。」

 

剛開始也許孩子還會哭鬧一段,但慢慢地他會養成習慣,學會健康且有效的表達方式。

 

如果父母本身,童年是被錯誤對待的,就更需要自己先調整與復原,才能如此冷靜地處理。

 

在訪問小學至中學的孩子們之數據顯示,孩子最喜歡跟父母進行的活動是:講話聊天。

 

親愛的爸爸媽媽,孩子想跟你說話,請一定要抽空聽,現在沒空,將來等你有空,他也沒空了!...

 

關於講話的口氣,一位八十幾歲的長輩分享一個很真實的經驗,談到他對五十幾歲的兒子抗議兒子對爸媽講話的態度很差!

 

這位五十幾歲的兒子回答這年長的媽媽:「可是你跟爸爸從我們小時候都是這種口氣跟我們說話啊!」

 

這位長輩帶著感嘆與自省分享,我們的確是如兒子說的方式說話。

 

親愛的爸爸媽媽,你希望孩子未來如何帶著尊重跟你談話,現在每一天的生活裡就需要展現出榜樣,養成他們能好好平靜表達的習慣。

 

我們常常看見,孩子的言行就是父母的縮影。

 

還有十歲以內的孩子嗎? 恭喜你!趕快珍惜他還在自己身邊跟前跟後的的時光!因為這段時間,真的很短,很快就過去了!

 

這些吵鬧聲很快就消逝了!孩子能有幾個暑假跟在身邊?已經在倒數了!不要讓家庭的負面氛圍,使孩子更想躲進虛擬世界裡。

 

特別在這E世代,一家人要好好相處,從練習平心靜氣地好好聊天開始吧!

 

 

(文章授權/伯大尼兒少家園院長 江秀圈博士)

author

江秀圈

現為伯大尼兒少家園院長,至美國攻讀博士學位,曾於基督教救世傳播協會任教,並擔任該機構之西雅圖辦公室經理。從事多年主日學師資培訓。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