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圖/shutterstock)

Spencer的「生活預備說」認為教育主要目的在預備將來完美的生活;隨著時代進步,也有報告指出2035年時,有85%的工作是現在沒有出現的。如果把這兩句對時代極有影響力的論點放在一起如何取得平衡?

在面對「未知的未來」,孩子們必備的是什麼呢?我們要幫助孩子預備什麼呢?

 

1.「勇敢嘗試」

既然是未知,那也代表充滿各樣的可能。你永遠無法確定哪一個方法最好。所以在過程中只能不斷地嘗試,直到找到適合的方法。而這個方法也未必能持久,或許隨著時間的流逝,也需要不斷地提升進化2.0或是3.0的版本。 

 

前提都在是否能「勇敢的」嘗試各樣的可能。

 

在學校,我們是否允許孩子多方的探索呢?

 

在不危害安全的狀態下,是否能接受孩子各樣天馬行空的想像?

 

我們是否能成為好的鷹架,引導孩子盡情的發揮?

 

甚至是我們是否能挑戰孩子往更深、更近一步的探索發展呢?

 

不滿足於現在,勇敢的嘗試,激發更多的創意發想呢?

 

畢竟未來的事,誰都不能說的準!何不留下一個待續的伏筆呢?

 

2.「挫折容忍力」

在各樣的嘗試,一定也會經歷「挫敗」,或說「事與願違」的時刻。如果在「感覺不好」的過程中,孩子就選擇妥協放棄,離美好也就越來越遠。面對未知,充滿各樣的挑戰,若是被不確定感綁架,讓孩子畏畏縮縮,許多美好的東西也就被斷送了。

 

在學校,我們如何幫助孩子面對挫敗?我們都知道需要對「挫折」有正確的解釋!每個成功的發明,大都需要先找到好幾種不會發生的方式,最後才能得到正確的結論。

 

所以沒有「失敗」,而是我們知道此路不通!但其實這當中更重要的關鍵是在於身旁大人的態度!孩子成長過程中,發生不如預期時,我們是展露了失望表情?還是持續的鼓勵?讓孩子真的感受人與事情的分隔。

 

「我或許會做錯選擇,但我並不令人失望!」當別人可以接受我的挫敗,或許我也可以接納自己。

 

3.「對人的關心」

其實最未知的應該就是人。人才是最大的變數。

 

你了解目標受眾,也是所謂的「TA」嗎?有需求就能創造商機。

 

但重點是孩子是否能看見別人的需求?

 

我們在學校是否教導孩子去關心身旁的學生?看見別人的需求?

 

是否從平常生活中建立孩子的同理心?他是否在乎別人所在乎的?他的世界是否有其他人的存在?

 

現在資訊發達,只要有一台電腦,能解決大部分專業知識。所以教育更需要回到電腦不能提供的,也是更有溫度「人」的層面。在學校,透過各樣的互動,學習勇敢、合作,學習接納、支持,學習同理、關心,看見不同的需要⋯

 

當孩子對於「人」越來越有感,越來越有溫度,不管面對什麼挑戰,都能有更好的準備面對。

 

(文章授權/梁蓓禎)

author

梁蓓禎

梁蓓禎,高師大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現擔任Fight.K國際「心」教育執行長。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