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超高齡社會將至,只要準備好,老年也能有精彩人生。(圖 / shutterstock)

超高齡社會將至,平均每5人中,就有1人是65歲以上長者。

 

對於變老,許多人的刻板印象可能是身心與人際關係衰敗,然而張宰金牧師提醒,只要做好身心調適、坦然面對生命每個階段,即使已到晚年,仍能活出松柏長青的精采人生!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預估,台灣將於2025年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意即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20%,只要稍加留心觀察,不難發現大眾運輸、公共場合中有越來越多長者身影穿梭其中。

 

國發會進一步推算,提醒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將持續提高,預估於2039年突破30%,至2070年將達43.6%

 

隨著年事漸高,老化過程中將不可避免發生身體、心理與社會關係的改變。如近期有相關報導提醒,長者容易出現上了年紀後聽力大不如前,進而導致無法清楚接受訊息、認知障礙的問題,連帶使大腦退化速度加快、罹患失智風險隨之增高。

 

與此同時,也有心理諮商師受訪時指出,老化過程中,長者會不斷經歷「失去與失落」,年紀越大卻越不快樂,甚至可能出現輕生、放棄的想法。

 

定睛於主

調適老化過程中的改變

對此,專長為教牧協談與諮商輔導,也曾出版老年生活與照顧指引專書,對於老年困境議題多所關注的中台神學院副院長張宰金牧師受訪回應,提醒「面對老化的過程,需要學習承認並接受事實。」

 

以實際情況來看,「世界上唯一不變的事實,就是一直在改變當中。」

  • news-details
  • 張宰金提醒,世界上唯一不變的事實,就是一直在改變當中。(圖 / 本報資料照)

每個人都在慢慢老去,而且只會持續老化,無法再次回到年輕;這時不論是聽力、理解能力、反應速度的改變,甚至是不同世代間的文化衝擊等,都是年邁時必然會出現的現象。

 

長者與其對此表示抗拒或厭惡,不如試著找到與之相處的方式,例如:善用輔具、透過醫療進行改善、嘗試與年輕世代溝通,相信將有更大機會安適度過晚年。

 

張宰金進一步解析,一些長者會不願使用輔具,認為拿拐杖等物品就等於表現出老態,但換個角度想,使用拐杖除能增強走路穩定度、使行走時更有安全感;當旁人看到有長者使用拐杖,在同理心驅使下,通常也會注意不要撞到長者、或是放慢速度配合長者步伐,可謂一舉多得。

 

在3C產品大量使用的當代,也常見許多長者對此類產品敬而遠之,對此,張宰金鼓勵長輩們可學習嘗試操作,若學會了,就有多一個管道能與外界、兒孫們互動;若真的學不會或不喜歡,接受現況也很好,無須強迫自己使用。

  • news-details
  • 隨著年紀改變,每個人的生命景況也在不斷變動。(圖 / shutterstock)

白髮是榮耀的冠冕

聖經觀點出發,張宰金表示,從年少到年老,人的一生宛若四季變化,四季更迭和生老病死都是極為自然的過程。

 

傳道書3:1-11同樣提醒: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

 

當生命進入老年階段,有別於少年時的青春活力、壯年時的成熟穩重,人到老年所呈現的實為一生累積後的成熟與美好,如同哥林多後書4:16 ~ 5:10所應許的祝福:

 

「所以,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我們在這帳棚裡歎息勞苦,並非願意脫下這個,乃是願意穿上那個,好叫這必死的被生命吞滅了。…我們坦然無懼,是更願意離開身體與主同住。…因為我們眾人必要在基督臺前顯露出來,叫各人按著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惡受報。」

 

按照聖經教導,「老年」本身就意味神的賜福,神應許,當我們做討神喜悅的事,神就讓人在世長壽、能享美福。

 

箴言20:7亦勉勵,「行為純正的義人,他的子孫是有福的!」既然白髮是榮耀的冠冕期許眾人一生跟隨主、在主裡有穩定的教會生活,遇到困難就向主禱告、尋求幫助。

  • news-details
  • 老年生命是顯現一生累積的美好,只要稍加調適,一樣能過得精采。(圖 / shutterstock)

「聖經中,迦勒就是年老時仍健康長壽的絕佳例子。」當時已耄耋之年的迦勒說:「看哪,現今我八十五歲了,我還是強壯,像摩西打發我去的那天一樣;無論是爭戰,是出入,我的力量那時如何,現在還是如何(約書亞記14:10-11)

 

迦勒在人生中的精華時光,歷經40年曠野漂泊,還眼見族人離棄上帝,最終只有他與約書亞守住對耶和華堅定不移的信心,最終走完最艱難時期,甚至,到了晚年他仍健康強壯、保有如青年人的力量與意志,繼續擊退仇敵、收復失地,使之歸於上帝的統治。

 

建立照護網絡,幫助長者與照顧者

鼓勵長者做好自我調適的同時,張宰金並呼籲,教會應為年長者打造友善活動空間,例如:提供無障礙空間、專門服事長者的接待,並依照教會內長者的情況,提供失智照護、健康促進等多樣化事工。

 

另外,長者事工的各樣活動進行時,也需以「用進廢退」為原則,只要長輩還能自理的部分就不要代勞,因過度呵護反會加速功能退化。

 

「要點在於充分認識每位受照顧長者的現況、經濟層面能負擔的範圍,也與他們的親友家人保持密且敞開的溝通,方能給予適當照護。」張宰金說。

  • news-details
  • 綿密健全的照顧網絡,也能進一步幫助長者擁有幸福晚年。(圖 / shutterstock)

「辛苦照顧長輩之餘,照顧者本身同樣要有適當的休息。」

 

長者因年老而退化後,會回到如似孩子般、凡事需要協助的狀態;然而,照顧長者與照顧孩童有所差別,前者會日漸衰老,後則會持續健壯長大。

 

對一般人來說,每天面對老邁衰敗,容易不斷在內心累積負面感受。目前,有許多相關方案能提供照顧者喘息服務,適當讓其他人幫忙照顧,有助釋放壓力,避免長期面對長者龐大照顧需求,導致自身因過度勞累而病倒。

 

張宰金亦從教牧諮商角度出發,點出兒女在照顧父母前,需好好處理成長中留下的傷痕。

 

孩子很可能在與父母相處過程中,曾被打罵、發生衝突,進而對這些未竟之事耿耿與懷,若未妥善處理,照顧他們時容易心懷不甘,進而引發衝突,更容易感到身心俱疲。

 

妥善面對人生冬季

談及人生四季,張宰金表示,每個人在世上的生命終有結束一天,坦然接受「死亡教育」,從中學習更多關於臨終、逝世的相關議題,將能為人生末了做出最好安排,親友也能因此更好地緩解死亡與離別帶來的悲傷。

 

張宰金曾輔導關心過一對母子,孩子只是高中生,罹患腦瘤、將不久人世,母親擔心孩子無法接受事實,心中也期盼他能好起來,因而選擇不坦承病情。

 

直到某日,孩子自行得知事實後非常憤怒,認為母親應盡早告訴他,如此才能把握最後時光,盡可能完成還想做的事。

 

藉由教牧協談,張宰金先幫助母子間化解嫌隙,而後建議他們入住安寧病房,獲得需要的緩和醫療,以及完成高中孩子未了心願。

  • news-details
  • 張宰金提醒,照顧者須適時喘息,以避免過度耗竭。(圖 / shutterstock)

當身邊親人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親友也必定有需要消化悲傷情緒的歷程。張宰金提醒,用1至3年走出悲傷都屬正常範圍,若超過3年仍難掩悲痛,則可能落入病態循環,建議須尋求精神醫療、諮商輔導等專業資源,幫助自己重新回到健康、正常的生活。

義人要發旺如棕樹,生長如利巴嫩的香柏樹。他們栽於耶和華的殿中,發旺在我們神的院裡。他們年老的時候仍要結果子,要滿了汁漿而常發青

—詩篇92:12-14

張宰金祝福,長者們在社會將要邁入「超高齡」的時代,都能過著有信仰、穩定聚會且與主同在的生活,從而有健壯的身心靈,並成為兒孫與家族的榮耀冠冕!

  • news-details
  • 張宰金祝福,長者們能身心健壯,並成為兒孫與家族的榮耀冠冕。(圖 / shutterstock)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