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圖 / Shutterstock)

聖經可以被隨意引用與解讀嗎?事實上,聖經的真義應「精確」地被了解,不能錯謬地被解讀。

 

《如何研讀聖經》一書由「保羅文化」出版,作者羅伯.韋斯特(Robert M.West)提到,無論你是否了解聖經經文,每當你試著在明白它的真義、並應用到生活中時,其實就已經是在「解釋聖經」。

 

這個事實說明了,「學習正確解讀聖經」是何等重要。

一種解釋,多種應用

常見的情況是,在討論聖經的「字義」時,很多人常說:「啊,那只是你的解釋。」

 

其實,聖經中的每一節經文,也許有多種應用方式,但其「原意」只有一個。

 

聖經並非寫來對不同人傳達不同的事。每一經節的撰寫,總有神要藉著它表達的意思,而非它對我「個人的意思」是什麼

 

韋斯特指出,若想理解聖經真義,當解釋一段經文時,有幾件事需納入考慮——

 

有些經文,可以清楚應用在每個地方、每個人身上。

有些經文,只適合應用在聖經中,活在當時的人們。

有些經文,要按著字義了解。

有些經文,只是比喻。

 

錯誤理解聖經經文故事

韋斯特表示,在現實上,有人將自己「個人的情況」植入某經文中,以致誤認為,神正透過某段經文,以某種神秘方式,直接對自己說話。

 

有個大家可能聽過的某個有趣故事——

 

有個人,打開了他的聖經,指向一個經節,希望神會在其指頭落下之處,賜下一則「針對他個人的信息」。

 

不巧,他的指頭落在馬太福音27章5節上,上面寫著:「……出去吊死。

 

當他感到困惑時,就再試一次。

 

於是,他翻到別處,這次指頭落在路加福音10章37節:「……耶穌說:『你去照樣行吧。』

 

他開始感到緊張,又再試了一次。

 

這次,他翻到約翰福音13章,指頭落在27節上:「……耶穌便對他說:『你所做的,快做吧!』

 

這個有趣故事,說明了,有些人對了解聖經是採取「隨性而神秘」的途徑。

 

韋斯特分享自己的個人經歷。有次,他與醫生約定,要看先前的檢驗結果報告,以釐清是否有罹患某種嚴重疾病的可能性。那天早上,他花了時間禱告、讀經,恰巧讀到耶利米書46章11節:「……你雖多服良藥,總是徒然,不得治好。

 

他因為學過解經,知道這句信息,是對當時的「埃及百姓」說的,故而,這節經文沒有造成自身困擾。當天,他也確實從醫生那裡得到「好消息」。

 

其實,適當的解經,可以救我們脫離不必要的焦慮

 

不良的解經,是來自先入為主的看法,以及忽略解經的原則;這也是為何,學習基本解經原則是如此重要,因它能幫助我們,明白神所說的話語「真實的含義」。

 

「讀經」是非常值得的投資。你所投資的時間與努力,會得著回報——發覺許多寶貴真理,正是你的報酬。

 

若你聽到一個「速食讀經計劃」,可讓你在短時間、很快讀完聖經的計畫,韋斯特勸你不要理會它,因這麼做不會有太大益處。

韋斯特說:「我剛開始學習神的話語時,一位有智慧的牧者告訴我,讀聖經就像舉重,一開始要先從較輕的入門,最後再努力排除困難,舉起較重的。

 

閱讀、考查聖經也是如此,無須過度在意那些不了解的部分。略過隱喻的部分,先汲取可以吸收的養分,隨著日復一日的讀經,領悟便會加深,之後就可以處理較困難的教義。

「歸納式」讀經

談及「解釋聖經」,則必須討論「歸納式讀經」,意即,在一段經文中,尋找可發現的事實與細節,從那些觀察中,做出此段經文「真義的結論」。

 

「歸納式讀經」共可分為三部分:

「觀察」回答了問題:它說什麼?這段經文實際的內容是什麼?

「解釋」回答了問題:它是什麼意思?我們的任務是發現作者「本來的目的和意思」。

「應用」回答了問題:它對我有什麼意思?它如何應用在我的生活上?

 

第一部分》觀察

在思想一段經文的意思以前,須先問「它說了什麼」。這意味著,我們要一再讀這段經文,直到熟悉為止。

 

經文中會幫助我們,找到下面六個問題的答案,幫助我們獲得訊息,真正了解一段經文「實際的內容」。

 

問題一:「誰」?

誰寫的?此信息是寫給誰的?信息中包括哪些人?

 

問題二:「什麼」?

發生了什麼事?說了什麼?重點是什麼?上下文是什麼?

 

問題三:「何時」?

是否提到時間?有沒有與「過去」、「現在」、「未來」相關的字眼?

 

問題四:「何處」?

有提到地點嗎?

 

問題五:「為什麼」?

有任何關於為什麼說、或做那件事的線索嗎?

 

問題六:「如何」?

是否有任何關於事情如何完成的解釋?

 

第二部分》解釋

有關「解釋」,重點是,神所說的話是什麼意思。解釋,是一次性解決某段經文內所有事實的意思。

 

彙編出從觀察中所得的證據需要花些時間,必須堤防急躁做出不成熟的結論。新的證據,可能影響原先結論,所以勿太過急促進入此階段。

 

「解釋」需注意六原則:

一)文字的原則:

文字的原則,意即,以文字平常的意思解釋聖經,同時辨認出各類比喻的語言。如:象徵、寓意、隱喻等表達。

 

二)歷史的原則

要在當代背景下充分了解聖經,必須先從其歷史背景中去了解它。聖經學習者,要調整自身角色,變成歷史學者。要問:「作者所寫的是什麼意思?」藉以發現其原來的目的。

 

三)上下文的原則

上下文的原則,是指解釋一節聖經時,應依照環繞它的「上下經節」來釋義。所以,讀經時,至少要回到整句經文的開頭,去了解作者的思路。

 

四)相容的原則

相容原則的基本前提,就是將某段經節或經文,與其他經文互作比較,看看它們是否能搭配在一起。聖經最好的註釋書,就是聖經本身,所以就讓它自我解釋。

 

正確了解後,會明白聖經本身並不自相矛盾;它會自我補述。若我們的解釋,與聖經其他地方所說的互相矛盾,就需重新思考自己的結論。

 

五)文法的原則

文法的原則,是從文法和字句結構來了解經文。認識詞類、時態和它們彼此連結的方式,可更多顯明一段經文的意思。

 

六)基督論的原則

耶穌基督是整本聖經的首要主題,所以閱讀時,要隨時注意那些指向基督的經文,這十分重要。

 

第三部分》應用

在做歸納式讀經時,定要注意到,「這段經文如何應用在自己身上」的這個問題。

 

查經不能只停在解釋經文就結束,讀經的目的,並非只是為了得著信息,也為了要經歷轉變

 

基督徒並非只是試圖讀完聖經,而是要讓聖經在我們身上完成它的工作。若有好典範,就效法之;若有警告,就多受提醒;若有命令,就順服它;若有應許,就相信它。

 

基督徒的生活方式,是受到聖經和信仰的影響,而這需要對「遵行神旨意」表達出謙卑的回應。

韋斯特強調,「歸納式讀經法」所使用的「觀察」、「解釋」、「應用」此種研經順序,能使我們找到原本可能被忽視的訊息與觀念。

 

這類的研究方式,若不再被使用,「濫加解釋聖經之門」恐將大開。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