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當我們真實面對失去的哀慟,才有機會開始療傷。

當我們真實面對失去的哀慟,才有機會開始療傷。 (攝影/記者丁平)

失去,可說是人生的幾個「終身伴侶」之一,但我們卻很少提到。人們不會喜歡「失去」,也不認為公平。人生中,有許多這般的「心理創傷」,導致生活、意志、靈魂、尊嚴和安全感,常被破壞殆盡,才發現自己深陷絕望中…

隱藏在內心深處、有種種的「失去」經歷,重大者如「失去親人」、「離婚」、「失去重要工作」、「職位」等;而有些則不大明顯,甚至連當事人都沒有察覺,卻潛藏在生命中產生負面的影響力。

不少人認為,「如果上帝不讓我的疾病消失,那麼祂究竟有什麼用呢?誰需要這樣的上帝呢?」

事實上,上帝不希望你生病或瘸腿,只不過祂不會把「病」拿走。只是,「哀慟」仍舊非常棘手!那麼,祂在我們人生中做這樣的安排,對我們到底有什麼益處呢?

美國著名的專業心理諮商師、在「重大創傷」經驗豐富的治療專家-諾曼‧萊特(H. Norman Wright),擅於幫助家庭、婚姻、孩童等領域。其輔導及教學經驗已逾30年,今(2016)年7月即將出版《失去,如何療癒》一書,並於書中表示:

「當我們真實面對失去的哀慟,才有機會開始療傷。面對自己的心,最終與失去的人事物告別,走進新的生活與盼望。」

書中以11個階段,引導我們走入醫治的旅程,治癒每一個尚未痊癒的「隱形傷口」。同時坦承,這是一段很不容易的過程,作者以真誠的文字,盼陪伴讀者一步步走過流淚谷。至今,萊特已有近百本著作,包含《戀人還是朋友——分手療傷手冊》、《神啊,誰是我的理想伴侶》、《別跟過去過不去》、《孩子的情緒導師》、《超越一生的愛》等。

把你生命中的「失去」一個個辨認出來 很重要

該書提及多種型態的哀慟者。以「生理型」為例,其情緒不斷在心裡蘊釀,直到最終爆炸時,以各種方式表達;通常這種人會使周圍的人退縮,不理會他們。「生理型」的過程會耽擱一段時間後重新開始,有些人是幾個月,有的則是好幾年。其導致原因可能為,事發當時當事人須扛起太重的責任,無法處理自己情緒;或者,當事人於感情中無法面對自己的「失去」。

這類的情況,容易因生活中的小問題,使得擱置一邊的「哀慟」如雪崩般垮落下來。因當事人認為,只要不去理會那股「哀慟」,它就會自動消失。但事實上,若不將「哀慟」釋放出來,便會不斷往心裡走,最終當事人會以「各種方式」來發洩。

然而,「拖延」,並不是一個健康的途徑。當我們面對危機和困難時,如同信徒在生命中的任何時刻,其穩定的力量都來自於「神」,而不是別的地方。

萊特也以自身經歷來描述其箇中滋味。2003年10月,醫生診斷太太喬伊絲有第三期腦瘤;開顱手術後,喬伊絲經過了一整年的化療和30次的放射線治療。

療程中,雖然她的腦瘤縮小,病情且穩定下來。然而,他們幾乎在為每4個月一次的「磁振照影」和「正子掃描」而活。因為,這些檢測決定了她的病情是否仍緩解中。當時,他們的生活不斷圍繞著醫生、藥物、體力透支,以及飄渺的未來…

《羅馬書》16章25節:「唯有神能照我所傳的福音和所講的耶穌基督,並照永古隱藏不言的奧祕,堅固你們的心。」

《尼希米記》8章10節:「你們去吃肥美的,喝甘甜的,有不能預備的就分給他,因為今日是我們主的聖日。你們不要憂愁,因靠耶和華而得的喜樂是你們的力量。」

《以賽亞書》33章6節:「你一生一世必得安穩,有豐盛的救恩並智慧和知識,你以敬畏耶和華為至寶。」


《失去,如何療癒》也提到不少「療癒型」的經文。另外,每章段落間也附上療癒練習題,讓讀者從中練習治癒自己。如:

你生命中有沒有哪些經驗,讓你覺得一方面有所獲得,一方面又感到失落?
你有沒有發生過一些事情,一般人不會認為那個一種失去,但卻讓你經歷了失去的感受?
如果你可以寫一封信給上帝,說明你的心靈創傷,你想說什麼或問什麼問題?

秉持信心的萊特,盼引領尋求身心靈平安喜樂的讀者,得到醫治。

我們當中沒有一個人可以孤獨行走,耶穌曾經來到地上,而祂現在無時無刻都與我們同在,祂不斷鼓勵並支持著我們。是的,生命中充滿了失去,但因著耶穌,我們就可以在一切的事上得勝。

-《失去,如何療癒》作者諾曼‧萊特(H. Norman Wright)

點此立即奉獻,以行動支持新聞宣教!

點此立即奉獻,以行動支持新聞宣教!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