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文森林頓內斂的演技,眼神與吱吱嗚嗚的談吐,充分展現主角壓抑的自卑性格,演技精湛,讓他拿下本屆坎城影帝,實至名歸。(照片來源/電影劇照)

「衡量一個人,端看他擁有權力時的所作所為。」(The measure of a man is what he does with power)

獲今年坎城影展最佳男主角獎、天主教人道精神獎的電影《衡量一個人》(The Measure of a Man),以柏拉圖名言做為片名,故事聚焦在「一個沒有金錢、權勢的平凡人,當他落入日常生活中,充滿是非善惡的各種場域時,將如何看待自己與他人?」然而,對觀影人來說,該片能讓觀眾反思:「我若為劇中主角,是否也在日常生活中,習慣『論斷他人』?」

《衡量一個人》是標準的影展片,乍看平淡,但透過寫實的電影台詞與戲劇表現,在層次分明的敘事下,道盡法國社會底層的生存現實與無奈,也透過「跟拍式」的運鏡手法,展現出男主角的卑微心態,同時牽引觀者的心,丟出一個反省「衡量他人」的人性經驗。

電影有趣之處 你正在衡量劇中人-提利的生活困境

提利接受就業輔導時,遭到所有同學的論斷。(照片來源/電影劇照)

導演史帝芬布塞完全以「衡量」為主題進行敘事,讓觀眾感受到,自己在看這部電影的同時,也在「衡量劇中人」。

從影32年來,首次拿下坎城影展「最佳男主角」的文森林頓,在電影中飾演一名中年失業的爸爸提利。電影一開始,他就上演一場正在跟就業輔導機構員工吵架的戲,抱怨自己為什麼參加了職訓,仍找不到工作?生計困難讓他壓抑許久的情緒傾洩而出。

身為觀眾的我們可能已經開始「衡量」提利這個人:「一個中年失業的人,明明在待業中拿了政府『那麼多補助金』,為什麼還要『怨天尤人』?」

場景一換,提利回到家中與家人吃飯,發現他有一個腦性麻痺的兒子,與家人互動時,可以發現他是沉默寡言的父親。提利與兒子溫和的對話,相較於上一幕劇情,有著強烈對比。

直到下一幕劇情才發現,原來提利一家人有著「經濟吃緊」的問題。因為提利正在與財務規劃師商量貸款事宜,但規劃師建議他把海邊度假小屋變賣,以解決貸款與兒子教育費的問題。但提利不捨度假小屋帶給家人的回憶,也不悅買方過度殺價,所以買賣告吹。

但經濟危機迫在眉梢,觀眾卻在下一幕場景發現,提利與老婆居然在舞蹈教室「學跳舞」,甚至與朋友吃飯聊天。此時我們可能又會開始衡量提利:「為什麼明明沒錢,還能這麼悠閒的過日子?」

但從提利與朋友的言談中,卻能發現,原來他過去曾是位「勞工運動的領袖」,因煽動罷工而失業至今,所以提利到底是怎樣的人?我們會用什麼「眼光」來衡量類似提利這樣的父親?是一位為兒子未來悉心安排的溫柔好父親?還是一位沒有擔當的魯蛇父親?

從提利的視角去衡量一個人 反思:我們的衡量真的能完全公正嗎?

 

擔任賣場保全的提利,先後抓了4個小偷。(照片來源/電影劇照)

提利仍甘願拉下面子,接受失業輔導,甚至經歷各種羞辱人的面試和受訓課程。一場提利在職訓局中接受就業評估的劇情中,他被其他同學批評得體無完膚,有人說他面試時「表情冷漠」、「沒親切感」,更批評他「說話有氣無力」,毫不留情的從頭到尾「衡量」他。

最後提利找到了令他討厭的超市警衛工作,卻擁有監視顧客與同儕的「無上權力」。他被迫揪出在超市行竊的小賊,而這些人卻是跟他一樣,同屬「生活無繼」的人…

他先後一共抓了4名小偷,分別是「偷充電器的年輕人」、「失業中年男子,偷了2盒肉,但沒錢可付」、「貪污折價券的女店員」,最後是「利用非會員客戶消費的機會,替自己蒐集點數的收銀員」。

電影巧妙的運用「對質」畫面,讓觀眾以「旁觀者」的角度,一起加入「衡量小偷的作為」,但是我們可以從他們偷的物品中發現,其「犯行」愈小,衡量一個人的標準卻越加嚴格,尤其是最後2位女店員的行為,只因「貪小便宜」,賣場卻邀請所有員工召開「公評會」,讓所有人評判該如何懲處員工。

之後,發生了「貪污折價券的女店員」,因失業而自殺的事件,大家才發現,原來她家中有位拖垮經濟支柱的吸毒兒子。但對曾身為勞工運動領袖的提利而言,卻為了自保工作的「現實」考量,無法為這2名女店員爭取任何權利,正反映同柏拉圖所說的:「衡量一個人,端看他擁有權力時的所做所為。」

 

毋論斷人,乃要以憐憫的心待人

「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 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馬太福音7章1至5節

 

在現代「量人、量己」的世界中,我們時常都在依照某種價值、標準與真相,在「評判」某些人事物。然而,耶穌卻在歷史中的第一場「登山寶訓」公眾演說中,告訴他的門徒,如何學習祂的樣式,得著生命與福氣。

馬太福音7章1至12節記載到,耶穌在演講最後,告訴我們「毋論斷、審判人」,乃要以憐憫的心公義待人,我們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看事情。

我們很容易論斷人,但其實並不容易得到是非善惡的正解。柏拉圖說:「衡量一個人,端看他擁有權力時的所做所為」,但該片導演卻用電影傳達,這些是非對錯的背後,或許另有「隱情」,提供觀者一種反思的視角。

曾身為勞工運動領袖的提利,為了自保工作,而無法為2名女店員爭取任何權利。(照片來源/電影劇照)  

 
用愛心說誠實話的衡量標準

回應到信仰來看,當我們在評論某項事務或人的時候,不要僅照著自己的「感覺」而說;乃要照著彼此能接受的度量來說。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