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news-details

兩台灣留日女學生東京命案,台籍嫌犯張志揚殺人後逃逸,由於室友供詞聲稱張志揚曾表示:「林芷瀅對我很冷淡」,成了日警方鎖定他為嫌疑人的重要關鍵,朝情殺方向偵辦。不料,張志揚於愛知縣名古屋被捕,卻在警車中抵達警察署時,以預藏的刀子自刎身亡,就此留下一堆「待解」,卻也將是永遠「無解」的疑團。

三個家庭瞬間毀滅,令人非常心痛,但整個社會關注的同時,真心理解與關懷又有多少?還是如同看戲一般,看著一齣悲劇上演,然後落幕?今日的「新聞」,終將成為明日的「舊聞」,身為基督徒,又該如何看待這樣的事件?想想耶穌會怎麼看?

針對此一事件,身為四個孩子的父親與教會牧者的劉曉亭牧師,在接受越洋採訪時特別提到,這個事件絕對不是單一個案,而是反映台灣社會家庭與兩性價值觀問題的縮影,值得基督徒與教會好好省思與儆醒,而教會應該從自身做起,為這個社會帶來一些正向的影響及改變。

全球化來臨 年輕人世界趴趴走「安全」為重

目前已經長時間全家旅居紐西蘭的劉曉亭牧師,對於這個發生於海外日本的新聞事件很關注,他認為全球化已經來臨,未來年輕人有越多機會前往世界各地旅遊、求學等,人與人互動也將越發頻繁,首要應該注重「安全」。

不管年紀多大的年輕人,都應該懂得保護自己,具有安全意識。有句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因此很多人出門在外會覺得「認識」就算是「朋友」,但更多時候對這些所謂的「朋友」其實了解並不深,以致輕忽可能潛藏的危機。

若身處在外,一旦遇到感情或其他問題,要有危機意識、建立求助網絡,遇有任何狀況,可通過網路社群或行動通訊隨時告知周圍的人。

教會應落實兩性教育 勿淪為活動販賣機

      教會健康兩性關係教育要深化與落實。

兩台女被殺案只是社會問題的冰山一角,像張志揚這樣的人潛伏在社會各處,也突顯出社會兩性教育不足的缺失。這個事件背後應該省思的是:「教會內會不會有像張志揚這樣的人?」答案是肯定的,但教會的牧長們是否有能力可以分辨或判斷一個人內外在的行為差距?如果有,又該如何發現並協助輔導?

基督徒總是會鼓勵青少年多到教會,然後呢?深入強化兩性教育,是教會亟待努力的重要課題。通常在教會聚會、團契的場合中,往往看不出會眾有什麼問題,因此疏於防範,但很多兩性問題會出現在「走出教會」以後,因為大家容易以相貌、個人恩賜或信仰投入程度來評估一個人,非常容易產生判斷「誤差」。

劉曉亭牧師認為,台灣教會的兩性教育太過淺薄,很多時候像是個「大賣場」或「活動販賣機」,但真正對於會友的私生活一概不知,這和《聖經》中所提的「肢體生活」或「彼此相愛」還有一段差距。

教會與家庭連結薄弱 父母成就與人際關係無法直接傳承下一代

      強化家庭關係與連結,教會能扮演重要角色。

事件中的張志揚,家境其實相當不錯,張父是知名日本料理店老闆,夫妻倆對張志揚疼愛有加,在校成績算得上優異,卻被許多媒體稱為「網路啃老族」,30歲仍賦閒在家…,在人際交往能力與個人情緒管理上非常缺乏。這也顛覆一般大眾的刻板印象,社會中許多問題的製造者,並非出自中下階層、弱勢或不建全的家庭,而是社經地位不錯的家庭。

劉曉亭牧師指出,家庭觀念偏差與親子關係薄弱是普世現象,即使教會也存在相同的問題,推究其成因很多,在經濟富裕的家庭,父母過分溺愛,導致孩子難以面對「有得不到的東西」的挫折;抑或因為孩子達不到父母的要求,產生很深的挫折與自卑感,因著自身的軟弱不能完全被接納,無法「百分百快樂做自己」。有成就的父母,不等於擁有良好、健康的親子關係;另一個更重要的事實是,父母的信仰、社會成就、人際關係,都無法直接傳承到下一代。

面對當代家庭環境的困境,教會花在關心家庭的比例實在太低,就算有「家庭」的相關活動,卻是「口號」太多,實際對家庭的行動與支持太少,沒有落實真正的「家庭守望」。

「死」非最好解答 往往造成更大傷害

張嫌謀殺兩女後選擇自殺,是非常錯誤的示範,因為這樣的自殺與逃避,不給任何犯錯之後的「彌補或重建」機會,往往造成更大的傷害。

「死」一直被視為一種出路,雖然大家都知道這樣不對,但是生命會找出路,包括用「死」來尋求解脫。這個道理很簡單,但是經歷過的人就知道,「道理簡單不代表一定做得到」。

可能在許多人的眼中,基督徒往往熱心教會服事與宗教活動,關注自身靈命,對社會議題卻漠不關心。關懷社會絕不是少數基督徒領袖、名人代表的責任,或僅做做表面功夫,而是要成為耶穌的樣式,走入各階層,從自身做起,以更多實際行動付出關心。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