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圖/shutterstock)

屬靈復興絕對是神或聖靈的工作,但聖靈僅在兩個平台運行:神的話語(聖經)和人心…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馬太福音》13:12)

 

「2023亞斯伯里復興」(Asbury Revival)在美國社會頹落當下,注入一劑新鮮的振奮與希望,自然有它的屬靈意義,值得教會細品與參考。

 

「美式屬靈復興」基本上有兩款:「亞斯伯里復興」屬於「線性復發式」(Linear recurrence)、與屬於「波浪式」(Waves)的所謂「近代靈恩運動」。這些偶發事件或持續不斷地以各項恩賜形式出現的「靈恩運動」,還是抵不住美國在科技急速發展下社會的傾頹、教會人口的剝落與下墜。

 

一向喜歡盲目追隨美風、跟著瞎起鬨的台灣教會,不也和美國教會成了難兄難弟?--去年10月「中華基督教福音教協進會」公布的《2022台灣教會普查報告》之數據,不就是冷酷的實證了嗎:較之2017年,2022年(實際只有十個月份的統計)台灣教會人數下降32.6%、教會堂數卻增加305間。身為福音工作者,面對這個令人不忍卒睹的事實,我是很心疼的,猶如艱辛勞苦的漁夫彼得之無奈,終夜捕撈仍無所獲,甚至還扯破了漁網呢。

 

屬靈復興絕對是神/聖靈的工作--Let God be God!是唯一的秘訣;但聖靈僅在兩個平台運行:神的話語(聖經)和人心。 

 

第一種:運行在神的話語

中世紀的馬丁.路德,在「功德」困境中掙扎,直到聖靈在《羅馬書》中以「因信稱義」將之光照,讓他頓悟,他便大膽的在威登堡「諸聖堂」門前貼出了《九十五條論綱》,震動羅馬天主教,帶出宗教改革。他又將《聖經》由只有神父可以閱讀的拉丁文翻譯為德文,開啟了「翻譯神學」之門,使人人可以直接用他們所熟悉的地方語言閱讀神話語,他更對於《聖經》做了諸多闡釋,建立「路德神學」、而影響至今。神慷慨地以一個新世界,回應了馬丁.路德心中迫切的呼喊。

 

第二種:運行在人心

二十世紀的第一天(1901年,1月1日),在堪薩斯州伯特利神學院,一個神學生雅格尼斯.奧茲曼(Agness Ozman)曾向主尋求老師查爾士.帕翰(Charles Parham)教導的「屬靈恩賜」。當帕翰按手在她身上,她竟說起「方言」。於是觸發了後來威廉.西摩(William Seymour)掀起「阿蘇薩街復興」,及其後一連串的靈恩運動。

 

二十世紀的各種屬靈運動,嚴格說來,都屬於「小眾傳播」,和奧茲曼所求的大格局比較起來,只是在闡釋各個所謂「屬靈恩賜」的逐一項目罷了。雅格尼斯.奧茲曼求一個恩賜,神大方地給了她一個世紀的靈恩運動。

 

馬丁.路德和雅格尼斯.奧茲曼所求、所問的,都是《聖經》中核心議題,神卻熱心地回覆他們整全的神學答案,以帶出大格局的世貌、轉化了整個世代。

 

我個人才學疏淺、是電腦桌前的宅男,但由復興史鑑今觀之,不禁試問「線性復發式」的「亞斯伯里復興」帶出了那些「天問」?也很想知道(請原諒我的無知),我們台灣教會提問了哪些《聖經》中的核心議題呢?

 

天佑台灣。

 

(文章授權/潘榮隆)

author

潘榮隆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榮譽講座教授。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