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網紅「眾量級」成員家寧分手事件引發關注,許多人質疑她是否受到「心靈課程」影響而有異常表現。
這類收費高昂的「心靈課程」,聲稱能快速改變人生、獲得成功,但效果是否真如其所宣稱?本報特別訪問曾參與心靈課程的見證人與專家,從不同角度探討這類課程背後的心理機制,並指出真正的生命改變之道。
臺灣近期因網紅參與心靈課程引發社會關注,有人質疑這類課程涉及PUA(Pick-up Artist,把妹術)式的操控手法。
本報訪問了三位具有相關經驗或專業背景的人士:台灣電子商務暨創業聯誼協會理事長塗家興、基督教今日報整合行銷部主任曾友蘭,以及以賽亞心理諮商所所長黃麗倩,從親身經歷與專業角度,剖析這類課程的問題,並提出建議。
普遍可見PUA現象的剖析
以賽亞心理諮商所所長黃麗倩解釋,PUA的本質是一種情緒操控手段,目的是影響和控制對方的行為和思維。 當一方的觀點和感受未被重視,而另一方則只關注達成自己的目的,這種行為帶有強烈的壓迫性,屬於情緒操控或情感勒索的形式。
PUA的操作方式常常是由佔有優勢的一方持續批評另一方,含括了對方的外貌、處事方式,甚至內心的品味,任何方面都可能成為攻擊點。被批評的一方經常因自尊受傷,逐漸放棄原有的信念,轉而接受對方的評價。隨著此種互動加深,雙方的地位越發失衡。
識別PUA的方法》黃麗倩建議關注幾個重要特徵:
●是否尊重我的個人意願
●是否可以平等的討論
●是否一直被批評與挑剔
●是否製造焦慮感和緊迫感
焦慮世代的速效迷思
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人們普遍感到焦慮和不安。黃麗倩指出:「這個世代的人是非常焦慮的,會急著想要找到安定的、確定的答案,並想要看到立即的效果。」
她引述改革宗神學家加爾文的話:「人心是製造偶像的工廠」,深入分析現代人容易陷入速效迷思:「當有一個權威人士、專家或者是老師出現的時候,其實這些會員可能就會有崇拜的心理,覺得『哇,他好厲害,好棒,解決我的問題』。」
以賽亞心理諮商所黃麗倩所長。(圖/黃麗倩 提供)
心靈課程很神秘?
層層高價收費,營造高價值包裝
這類課程通常採用階梯式的收費方式,通常有四點特色。
基督教今日報整合行銷部主任曾友蘭則是因為在美國經商的阿姨推薦,參加了一個名為「圓桌」的課程。這個課程收費不菲,「兩、三天,就要兩、三萬!完整課程更要花費十幾、二十萬。」
這樣的課程往往以神秘感來吸引人:「裡面的橋段是不能對外公開的,內容事實上也很有趣,很紮實。」
一、群體氛圍的營造
曾友蘭表示,課程設計中特別強調群體互動:「要跟旁邊的同伴要有很好的關係,然後要常跟旁邊的擁抱、牽手等等。」這種密集的身體接觸和情感交流,容易在短時間內建立強烈的歸屬感,甚至營造難得的「高峰體驗」。
二、高峰體驗與製造特殊體驗
黃麗倩詳細解釋了這類課程如何製造「高峰體驗」:「參與者在現場群眾鼓動的氣氛下,確實經歷了一種好像『成功』,或者是經歷『他可以做到』的自信心爆棚的神奇效應。這是參與者在現實生活當中幾乎沒有的『高峰經驗』,讓參與者充滿自信和高盼望感, 很吸引人。 」
三、自我揭露的風險
在課程中,往往要求參與者進行深度的自我揭露,例如:分享個人的隱私,很羞辱或丟臉的行動或是內心的秘密。
自我揭露的好處是可以帶來親密感,壞處是參與者則因自我揭露,易產生不安和焦慮感 。因為參與者渴望被接納, 容易接受心理暗示,此時若權威者以控告、質疑、和負向的話語進行挑戰,對於已經自我揭露的參與者會因為自我懷疑而順從權威,或是被利用。
四、「勞力辯證」效應
當參與者自我揭露很個人、很私密的事情的時候,他在心理層面相對須付上蠻高的代價。
黃麗倩解釋了一個重要的心理學概念—「勞力辯證」效應:「勞力辯證這個效應,就是你在過程當中,你越辛苦付出代價,就會深深覺得這件事情越有價值、越有意義。」
這解釋了為什麼即使付出高額學費、大量的時間,甚至需要自我揭露、被控告、辱罵,卻很少人會聲稱沒有效,因為參加的人已經付上各種大代價了,包含心理的、金錢的。他已經先賦予這個活動對他的『價值』,為了調和自我認知的一致性,通常參與者會宣稱很有效、很值得。」
心靈課程也常使用心理學技巧,使上課的學員形成「有價值」、「有收獲」、「值得分享」的自我認知。(圖/記者詹英村、AI製圖)
尋找真實改變之路 親身經歷者的深度觀察
從成功學到信仰之路
台灣電子商務暨創業聯誼協會理事長塗家興分享,他曾在2003年的深刻經歷。當時,他不只參加了AsiaWorks亞洲行的課程,還特地飛往新加坡上安東尼.羅賓的覺醒課程。然而,這些標榜「成功學」的課程,最終讓他看到了隱藏的問題。
「我後來發現,我有許多的同學們,出現『理想』與『現實』的嚴重落差,不斷呼喊要成功,但最後仍是失敗的社畜,以致許多人陷在各種悔恨裡。」塗家興觀察到,有些人甚至成了「職業學生」,「為逃避現實而不斷參加各種心靈課程」,更有人因此出現憂鬱症等症狀。
為了幫助這些陷入困境的朋友,他轉而參加「張老師」培訓,意外發現了一個現象:「幾乎所有諮商師都有信仰。」這個發現讓他加深對基督信仰的認識,最終走進教會。他強調:「基督教不是教你做善事,而是幫助你在生活中實踐信仰,成為有盼望與信心的人。」
台灣電子商務暨創業聯誼協會(TeSA)理事長塗家興(圖/塗家興 提供)
課程似乎美好的表象,實質上卻難結果
曾友蘭將心靈課程與直銷進行了深入比較:「這跟直銷好像,像我很多朋友做直銷、做保險,一開始都一頭熱,但是能夠撐到後面有多少?」她具體比喻這種現象:「沒辦法結果子。」
如果把生命比喻成一棵樹,生命的本質沒有改變,不斷的澆水、施肥,結果就是樹越長越茂盛,葉子、枝幹,看起來好像很健康,但其實還是結不出果子。
「這是沒有生命力的實質。」曾友蘭說。
回歸信仰,教會提供的生命成長裝備
黃麗倩建議人們不要追求速效,「例如:你若是想要瘦身,不能以追求立即、瞬間的減肥成效為目標;你應該要有健康的飲食習慣,花時間訓練自己有肌肉線條。」她強調生命的改變需要時間的醞釀和養成。
她再進一步表示,所有的「心靈課程」不過都是近幾十年發展起來的,是否經得起考驗,有待時間的驗證。
相較於短期的心靈課程,教會提供的課程更注重生命的真實改變。福音改變生命,已經有兩千年的成果了,是實證有效的!
曾友蘭則指出,教會的課程是「公開透明而且開放的」,不像某些心靈課程需要花大筆金錢又充滿神祕感。
「果子」成為她評估課程好壞的重要指標:「很多東西,就是真金不怕火煉,假設以『認識真鈔』為例,你認識『真的』,就很容易分辨出『假的』。」她建議人們在選擇課程時,要看這個機構或單位的「果子」如何,而不是被短期的效果所迷惑。
基督教今日報整合行銷部主任、基督之家執事、區長 曾友蘭姊妹。(圖/曾友蘭 提供)
世代需要建立健康的關係網絡
黃麗倩回應時事,特別強調支持系統的重要性:「這世代,如果每個人有多一兩位忠心的好朋友,也許就多幾個腦袋幫他一起想一想,為他考量、為他把關,也許就可以避免在人脆弱之時,遭受內、外壓力夾攻之際,做出誤判的可能。」
相對於網傳心靈課程、邪教都只有一個目的:企圖孤立人,讓人離開群體。
反觀教會,雖然都是蒙召的罪人,仍一同努力經營一個「彼此相愛」的環境,彼此互相扶持,打造相對健康的關係網絡。
結語:生命改變,需要長期且真實的果子
面對當代人普遍焦慮、尋求快速改變的心理,專家們一致建議,相比投入大筆金錢參加短期效果的心靈課程,不如優先考慮心理諮商,或是參加教會提供的靈命建造課程。這些課程不需要付高額的費用,乃是更著重於內在生命的真實改變,而非表面的行為改變。
唯有建立在真理和真實關係的長期陪伴,才能帶來持久的改變!
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哥林多後書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