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項研究指出,藉由2,869名美國成年受試者為期兩週的持續監測,發現穩定參與聚會、每週末固定參加主日禮拜的弟兄姊妹都發生了「正面情緒增加,負面情緒減少」的變化。相對的,只要不是有穩定的信仰生活,斷斷續續地來到主,對個人情緒健康並無助益。
對此,研究計畫主持人布萊克副教授呼籲,不要只是偶爾去聚會,而是要「穩定持續的聚會」,除了對教會的熟悉感能讓人感到放鬆,禮拜中眾肢體的交誼,同樣是帶來益處的一大關鍵!
穩定持續聚會,帶來生命益處
這項名為「週日見?參加特定週末宗教儀式對情緒健康的影響」研究是由韋斯特蒙特學院的布萊克‧維克多‧肯特(Blake Victor Kent)副教授擔任計畫主持人,這是由美國哈佛大學和貝勒大學共同推動的全球繁榮研究(GFS)一部分,全計畫預計要耗資4,300萬美元,將用五年時間對20個國家的220,000名受試者進行繁榮、宗教/精神和福祉的調查。
研究結果近日刊登於《宗教科學研究雜誌》,當中說明受試者需要連續兩週每天填寫兩次表單,當中會有問題檢核受試者的聚會出席品質與聚會狀態,另透過一組包含10個情緒波動的量表來交互驗證。
布萊克表示,透過蒐集得來的資料,能進行許多意味深長的比對;首先,先區分出在週末做禮拜與未出席的兩種狀況,而後在有出席的人數中,進一步細分是「每週穩定聚會」,或是「特定時間才會前往教會參與主日」。
從「是否穩定聚會」這個變項來看,若要透過聚會來獲得情緒健康的益處,那就不只是要固定出席,更重要的是讓自己融入在教會群體中,熟悉教會的禮拜程序、講員講道風格、敬拜讚美風格等小細節。若是毫無所悉,疏離感一方面讓人無法全心投入聚會中,另一方面也會製造與弟兄姊妹們的隔閡,失去彼此關心與交通的機會,未能建立良好人際關係。
據此,研究進一步推論,聚會中有好的品質,能為受試者帶來更高的幸福感;帶著幸福感穩定持續的聚會,能為人帶來正面助益。
聚會人數呈減少趨勢
話雖如此,根據納許維爾生命之路研究公司在今年完成的一份統計,則指出在美國,擁有定期聚會習慣的人越來越少,「許多人可能選擇在復活節、聖誕節等特殊節日前去教會,平日就荒廢了信仰生活。」也因如此,教會整體的出席人數也正在下降。
相關研究以訪談教會牧者為主,受訪者多數提到,許多人都只在特定節期來到教會,但相較過往,就算是大節日,出席聚會人數還是有減少的趨勢。
單以基督教來看,有高達31%的美國人從不參與聚會,25%表示偶爾聚會,僅有9%的人表示,每週一定會固定參與主日禮拜。若是天主教,統計數據則顯示,常聚會與不聚會的人數各一半;東正教則是每月至少聚會一次的人數約佔44%。
而聚會人數減少的趨勢,約從2000年開始發生。在當時,還有42%美國人維持穩定聚會習慣,2010年下降至38%,而最新研究顯示,目前這一比例下降至30%。
進行調查的編輯傑弗里瓊斯說明,出席率下降主要是由於世代變化,在信仰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越來越少,「因為成長過程中缺少了信仰紮根立基的機會,自然在長大後就更不容易在信仰中委身。」
再加上時局的變動、新聞事件等輿論,也都影響了人們對與信仰和傳道人的信心。對此,則期勉教會當能於所在地成為見證,進而觸動人去看見基督耶穌在生命裡的重要性。
相關趨勢觀察家梅根希爾指出,現今有越來越多人質疑有教會生活是否為日常所必須,但只要願意翻讀聖經,不難從中看到教會在神眼中的優先與不可或缺的次序,「藉著聖經教導,我們都將領會,上帝的子民聚集一起敬拜的重要性。」
參考資料:Christian Post、wiley、Lifeway-1、Lifeway-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