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衣櫥中有「骷髏」符號的衣服嗎?曾因為穿著帶有骷髏符號的服飾,而被基督徒朋友糾正嗎?
「骷髏」作為當代創作中經常被拿來使用的元素,極易在生活中看見其影子,回想基督教歷史,其實,骷髏這個符號早已存在千年之久,在充滿死亡與痛苦的年代,它甚至被當作是「提醒人們對永生抱持盼望」的視覺語言。
從東海大學美術系、台灣神學院講師羅頌恩的專訪中,爬梳關於「骷髏」,在基督教歷史與藝術史中千年來的身世之謎…
試想,生活中曾出現過「骷髏符號」嗎?又或者身旁的朋友正穿著骷髏的衣物或裝飾呢?
「骷髏」影子似乎無所不在,除了衣著服飾、生活用品,街邊櫥窗內的聯名公仔也不時以骷髏裝見人。在當代藝術創作中,不少人以「骷髏」符號做為個人創作的表述之一,落實於繪畫、雕塑和精品產業,相當多的商品以「骷髏」為設計概念,甚而於市場上售出驚天價格,成為眾人討論話題也早有案例。
如2017年5月在蘇富比舉行的「當代藝術之夜」中,已故美國藝術家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一幅用塗鴉風格展現「骷髏」般人臉的作品《無題》(Untitled),以落槌價高達9,800萬美元成交,立即掀起一波全球媒體爭相報導的熱潮。
當「骷髏」符號增添不同的藝術評價時,身為基督徒,是否仍聽過:「不可以將骷髏穿在身上,也不可佩戴骷髏符號的飾品等教導?」面對生活中的骷髏符號,教會或肢體該以怎樣的心態看待,該如何反思?
「你可以討厭骷髏,也可以喜歡骷髏,但重點不在於你討厭或喜歡,而是你如何面對它。」東海大學美術系、台灣神學院講師羅頌恩,以骷髏在基督教歷史與藝術中的脈絡,進行爬梳,期能以更全面地理解骷髏的意義及面相,脫離過於簡化的「拒絕或接受」二元論答案。
已故美國藝術家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1982年的油畫《無題》(Untitled),2017年在蘇富比以落槌價9800萬拍出。(圖/美聯社)
骷髏的歷程,從「有罪」到「無罪」
「骷髏符號」在基督教歷史和藝術中已存在千年之久,「若我們畫出時間軸,可以從西元十世紀左右的歐洲修道院改革浪潮談起。」羅頌恩說,「在那個充滿戰爭、病毒與飢荒的時代,『痛苦的死亡』是當時所有人普遍面對的,而教堂建築在那時所呈現出的思想死亡(拉丁原文:memento mori)就非常明顯。」
基督教藝術在建築和繪畫上透過骷髏符號,因普世未能有文字閱讀能力的當代,藉由視覺讓人快速聯想到「死亡」,如同文藝復興時代的畫家馬薩喬(Masaccio)的濕壁畫《聖三位一體》,骷髏人上方的拉丁文就寫著「我曾經是你們的樣子,你們將來也會成為我的樣子」。
「骷髏」在基督教藝術中作為死亡的具體象徵,它幫助人們在觀看的過程中意識到「死亡就在我們前方」,但同時也在信仰中,提醒人們「對永生的盼望」與「對生命價值的追求」。
1427年文藝復興畫家馬薩喬(Masaccio)的創作的濕壁畫《聖三位一體》,骷髏人上方所寫的拉丁文意思為「我曾經是你們的樣子,你們將來也會成為我的樣子」。(圖/羅頌恩 提供)
除象徵「死亡」外,羅頌恩指出在中世紀歐洲,骷髏也與「罪」和「邪惡」連結,惡魔和撒旦的形象經常出現在藝術作品當中,作為一種警世。如文藝復興時期德國畫家克拉納赫(Lucas Cranach)所繪的《律法與恩典》,圖畫中我們可以清楚看見,左邊赤裸的人被惡魔和骷髏追趕,惡魔所代表的是「邪惡」,對應到「罪」,象徵「律法讓人知罪」,而右半邊所繪的則表明恩典即是「基督從死裡復活的福音」。
羅頌恩補充:「骷髏慢慢地不只象徵死亡,在基督教藝術中,它作為『警世』的語言愈發強烈且直白。」骷髏在基督教藝術中曾經是與罪惡連結的,但為的是要帶出基督的盼望。
1529年文藝復興時期德國畫家克拉納赫(Lucas Cranach)所繪的《律法與恩典》。(圖/羅頌恩 提供)
直到16、17世紀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後,在思潮現代化與科學化的歐洲,「骷髏」作為一種視覺語言,隨著人們生活條件慢慢變好,雖其與「死亡」相連結的概念沒有消失,但罪與邪惡等負面的象徵意義,卻開始漸漸淡化,不再被使用。
「嚴格來說,骷髏並不能算是一種美的表達,因為不美,它迫使我們在欣賞時突破表面的樣態,進行深層的思考。」羅頌恩以「藝術作品所展現的樣態會直接影響觀看者如何思考」陳述在17世紀後,藝術家擁有多種視覺語言的表述中,漸漸地骷髏的負面形象被捨去,只留下其對於「死亡的反思」這一中性概念。
「去脈絡化」的思潮越來越盛行,
影響當代基督徒對於「骷髏」的詮釋?
隨社會愈發多元開放,近代某些藝術創作越來越大膽極端,內容上對於「撒旦」或「惡魔」等已不再懼怕,如19世紀的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在他的作品《小氣財神》中,直接以「人與鬼魂的溝通」帶出故事主人翁的改變。而藝術上這般轉變,似乎也踩到了某些基督宗教保守派的紅線。
「1888年天主教教宗李奧十三世(Leo XIII)發表聖誕節《通諭》,內文中清楚闡述,當時盛行的藝術有太多使人犯罪與墮落的刺激誘惑,也使原本能夠服務於『高貴的愉悅生活』 之藝術,降格變成了『感官的工具』。」
羅頌恩在其專欄文章中曾針對基督宗教保守派,對於現代藝術的見解提出論述,而部分的現代基督徒觀念,或多或少也傳承自這些保守派人士的主張。
「德國有位學者將20世紀末以後的基督教文化形容成一間『超商』。」當世界越來越便利,越容易取得我們想要的資訊,「去脈絡化」的風險就會因此產生。援引德國學者的說法,羅頌恩提醒:當代基督徒在追求信仰的過程中,除了聖經的教導外,也可多閱讀基督教藝術與文化下的產物。
暢銷全球的《魔戒》,其作者托爾金(J. R. R. Tolkien)就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基督信仰被他融入在文學作品當中;近代許多擁有基督信仰的創作者都會藉著「非真善美」及「世俗化」的題材,進行自身的信仰表述。羅頌恩提醒:「當你認識了信仰在不同的歷史處境下,長什麼樣子,就不會在我們的時代,對於較負面的東西產生懼怕」。
1306年義大利藝術家喬托(Giotto)的畫作《受難像》。圖片中十字架下方,畫家在地上隆起的部分畫了骷髏頭,一說法是象徵耶穌受難的地點各各他(骷髏地),另一說法是基督死後下到陰間拯救亞當夏娃,而骷髏頭即代表亞當的骷髏。(圖/羅頌恩 提供)
為著別人的益處,基督徒當以保羅為榜樣
「凡市上所賣的,你們只管吃,不要為良心的緣故問什麼話,因為地和其中所充滿的都屬乎主。」(哥林多前書10:25-26)
「若有人對你們說:「這是獻過祭的物」,就要為那告訴你們的人,並為良心的緣故不吃。我說的良心不是你的,乃是他的。」(哥林多前書10:28-29)
以保羅對哥林多教會所說,關於「祭拜過偶像的食物基督徒能否夠食用」為例,羅頌恩解釋:「保羅雖自己不害怕吃到祭物,但為著他人害怕疑惑的心,他可以選擇不吃,只為顧及群體意識及較軟弱人的心。」
期待基督徒在信仰的道路上總能以「不使人跌倒、不要求自己的益處,乃要求別人的益處」為出發,對當代含有負面意義的形象符號,先進行反思與了解其歷史脈絡,更甚者,「我們不需要急於否定和拒絕這個符號的存在,反而,我們可以反過來顯明它(骷髏)具有某種需要性。」
羅頌恩試著從完全不同的角度再次切入:「若你身邊有喜歡骷髏符號的人,這何嘗不是把福音帶入他生命的切入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