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依照世界各地研究老年人口各種精神疾病中,憂鬱症的盛行率最高,其次才是老年失智症。(圖/shutterstock)

隨著國人平均壽命增加,老年憂鬱症患者增加比率相對提高,依照世界各地研究老年人口各種精神疾病中,憂鬱症」的盛行率最高,其次才是老年失智症!

 

2025年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藝人薔薔(林嘉凌)表示,由於父親罹患憂鬱症,決定養新柴犬療癒其負面心情,引熱議...。教會如何陪伴長者及其家屬面對老年憂鬱?基督徒心理師指出5個關鍵。

藝人薔薔領養柴犬

試圖療癒憂鬱症父親

藝人薔薔(林嘉凌)以直率、坦蕩的性格深受不少粉絲喜愛,近年更跨足YouTube領域與紛絲分享日常,擁有近70萬人訂閱。

 

7月1日她更新YouTube頻道,由於父親罹患憂鬱症,決定養新柴犬療癒其負面心情,但這份驚喜竟惹怒父親,馬上變臉要薔薔不准把狗帶進家門,引發網友熱議。

 

對此,身為「薔粉」的心理師王雅涵表示,感受得到薔薔努力用自己的方式,希望讓爸爸開心,陪伴生病的家人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許方法不一定正確,但孝順的心相信是真實的。

 

家人的陪伴相當重要,但很多時候也會是壓力來源,畢竟我們對自己家人總是會比外人更容易不耐煩,所以陪伴的專業工作真的需要「外包」出去,除了看醫生、做心理治療外,相近年齡的人際連結等等都很重要

 

但「養寵物」的確不是個很好的外包,雖寵物是一種療癒力量,但也是另外一種壓力跟焦慮,養寵物的愛須包含責任。

 

面對薔薔突然帶回來的狗狗,引發爸爸很大情緒,生氣底下是無助感。「拒絕」是因這份驚喜並沒有事先討論與告知,「被強迫接受的失控感」會延伸出後續照顧壓力,而不會激起療癒作用。

 

她建議,如果薔薔認為爸爸喜歡動物,也許去寵物餐廳用餐,會比養寵物來得更加適合。

 

心理學家巧門博士(Dr. Gary Chapman)所寫的《愛之語》提到5種愛的語言,分別是:「真心禮物精心時刻服務行動肯定言語身體接觸」。

 

我們習慣用自己覺得最喜歡的模式去愛人,但如果可給予對方所希望的愛之語,才是最真實的交流。愛之語不只能運用在愛情關係,親情關係也可以。

 

愛送禮物給別人的薔薔,也許忽略其實爸爸現在需要的語言是「服務的行動」,他一直講家裡很亂,所以從物理上的空間清掃,也許可以連動心靈的清掃,但要怎麼改裝或是整理,事前的告知和討論很重要。

  • news-details
  • 王雅涵認為,薔爸現在需要的語言是服務的行動,也許可以連動心靈的清掃。(圖/王雅涵 提供)

導致老年憂鬱的大多原因

主內音樂老師黃敏惠,雖近而立之年,不過從事薩克斯風教學15年之久,學生年齡範圍遍及7歲到70多歲;為了和學生互動有更多理論輔佐,因此正在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研究所接受裝備。

 

首先她指出,憂鬱傾向、憂鬱症不只會在老年人身上發生,青少年亦可能會發生。單就老年憂鬱來說,大概可分為三層面說明:生理疾病心理壓力人際失落

 

身體老化、病痛會影響心靈發展,假若長者沒有感受到被照顧、在乎,或家庭關係出現以往不會出現的狀況,就容易感到憂鬱,三者密切相關、相互影響。

 

為了擁有好品質的老年生活,黃敏惠認為,不能只為退休生活預備「金錢」,也應及早規劃退休生活,「身心靈的健康」是較容易被忽視的部分,倘若退休後沒有其他社交圈,容易變得孤僻

 

全台有很多人學薩克斯風,並會加入相關社團,互相切磋、表演。就其學生而言,他們學習該樂器,是因可以參加社團,希望跟人建立連結。

 

黃敏惠觀察到,興許是人們年長時較容易思想關於生命的問題,例如:死亡後靈魂去哪裡?生命的意義?

 

因此除了授課,也會傾聽學生的煩惱,分享信仰角度想法供參考,她感謝神讓自己在這個位置上能發揮影響力。

  • news-details
  • 黃敏惠與友人曾在照護中心做薩克斯風義演,與長者交流。(圖/黃敏惠 提供)

面對父母老年憂鬱的5關鍵

如何信靠主,面對父母老年的憂鬱傾向?教會可以如何幫助?

王雅涵提供5個重要關鍵:

 

1)自己的情緒穩定,才有辦法承接他人的情緒(聆聽需求)

2)尋求專業的治療和找到適合的藥物協助(從生理到心理)

3)固定的運動與人際的交流(參與社區據點活動)

4)建立安全感(保持聯繫與陪伴、出去走走散心、照顧自己)

5)遠離壓力源,給予尊重和控制感,不要急切地希望他好起來

 

黃敏惠則認為,無論長者是否為基督徒,過去教育的養成下,其心靈跟神的連結方式,已與下一輩經歷神的感受大不同,所以比起思想「教會怎麼用屬靈方式幫助憂鬱長者」,更重要的是先與之「建立真實關係

 

她直接建議,教會可以多一點「跨代互助」,讓青年跟長輩有更多機會互助,避免停留同溫層交流

 

青年可以明白長輩的需要、如何面對老化,不會覺得「變老是壞事」;而長輩們過去的累積經歷也能與下一代分享,不會感到自己在教會是特別被分類、麻煩人的一群,縫補斷裂的不同世代,並創造更多價值。

 

對此,教會或許能跟政府合作開辦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裝備教會所有壯世代人力、樂齡弟兄姊妹為志工,相信以他們的「資歷」,無論是出外探訪、傳福音、作見證、敬拜等,都會是很棒的助手,產生極有價值的環境。

 

若教會還有能力做更多,或許能特別到府探訪,不方便出門的中高齡長者,及憂鬱、失智患者等,接受關懷時,相信他們必會感受到信仰的溫暖與神的美好。

 

訪談尾聲,黃敏惠點出《以賽亞書》46:4以共勉,「直到你們年老,我仍這樣;直到你們髮白,我仍懷揣。我已造做,也必保抱;我必懷抱,也必拯救。

 

你希望老年時環境怎樣待你呢?希望有機會跟年輕人在一起,還是被劃分為另一族群?

 

「老化議題」沒有人是局外人,因我們有天都會面對老化,應以同理心看待長者,並鼓勵長者持續學習、延緩老化,尤其是男性長者

 

因數據指出,台灣男性長者退休後繼續學習的意願較低,社區大學、樂齡中心大多是女性參與,因此現在各個單位都很積極推出給男性長者的特色方案,讓男性壯年者也能有意願出門參與課程和社交。

  • news-details
  • 黃敏惠與學生們在課堂上喜樂合影。(圖/黃敏惠 提供)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