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圖 / shutterstock)

許多「基督徒家庭」,即使家庭成員都是基督徒,但卻仍不是「基督化家庭」……

《這代到那代,傳揚祢奇恩:基督化家庭信仰傳承》一書由「天恩出版社」出版,作者蘇文安分析,父母本來就是受呼召來完成培育神國人才工作的關鍵人物,「基督化家庭」的傳承,父母「以身作則的見證」乃是重中之重。

 

基督化家庭信仰傳承需搞懂三重點

(一)基督化家庭

何謂「基督化家庭」?

 

實際上,基督徒家庭」不等於「基督化家庭」;也就是,家長是基督徒,或家庭成員都是基督徒,也不一定能成為「基督化家庭」。

 

基督徒家庭」很可能以教會為中心,大多數時間精力都花在教會;「基督化家庭」卻能將教會所教導的信仰帶回家庭,帶進入校園、職場、社區。

 

家長,無論是雙親或單親,若能在家庭中,帶領家人塑造「以基督為中心的思維模式」,落實「以基督為中心的生活方式」,方有可能在家中有效地培育神國人才。

 

所謂「基督化家庭」,乃是在家庭內部、對外的所有關係、反應、決策及行事為人之道德底線,皆基督為中心聖經為準則而並非僅是,家長自己熱心在教會事奉,每個禮拜將孩子帶去教會,每天在家中有早禱、晚禱、謝飯禱告。

 

(二)信仰

先釐清,「獲得信仰」實則是為了去活去傳去轉化所處的社會與文化。

 

「基督化家庭」欲進行「信仰傳承」的大業,家長必須先掌握「信仰的正確內涵與表達方式,而其中「世界觀」乃是最核心的議題。

 

「世界觀」乍聽之下,雖然抽象,但無論是從神學、心理學,或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看,最後皆指向「我們該怎麼生活」。

 

需注意的是,信仰/世界觀在家庭中的傳承,終極目標是讓其家庭成員生命中「活得出來,走得出去」!

 

因此,在家庭中必須傳承合乎聖經真理的信仰/世界觀,再如何強調都不為過。

 

(三)信仰傳承

傳承」既有可能是物質生理的,亦有可能是精神的。有可能來自接收者身處之文化社會,也有可能來自接收者血緣上的先人而接收者在面對傳承時,有小部分是可以自主決定是否接受,但大多情況下卻是不由自主、被動接受。

 

正因如此,當基督徒父母有意識地執行信仰傳承時,需格外留意:在兒女可以選擇的部分,讓他們樂意選擇接受傳承;在兒女不得不被動接受的部分,能因家長不斷地更新成長突破,而能最大程度地成為美好的、良善的。

 

此處所指的「基督化家庭信仰傳承」,主要是基督徒父母憑藉著「對神」和「對家庭」的委身,以智慧的舉措,將信仰/世界觀,以及因之而形塑的生活方式傳遞給兒女。

 

需注意的是,此「信仰傳承」,不同於世界接收先人遺產的模式,並非是先人死後才留下,而是自孩子出生之前的胎教就開始同時,家庭信仰傳承不只是家庭精神遺產縱向、橫向的傳遞,其背後更有兩千多年來豐盛珍貴無比的基督教整體美好傳統。

 

「信仰傳承」是過去、現在、未來,一以貫之的「現在完成進行式,也就是過去曾發生、現在正發生、未來還會繼續發生的一種狀態。

 

神給家長特權,寫下他們自己家庭的歷史,因此每個家長都必須珍重祂所賜的每一天。

 

因為家長在信仰傳承上所做的不同選擇,必會將「家庭」及「家族」引上兩條不一樣的道路,因此而寫下兩篇南轅北轍的故事,至終導致兩種天壤之別的結局。

 

「家庭」的重要人物「家長」

在一個家庭中,家長」當然是關鍵人物,亦是必然的領導者。父母本來就是受呼召來完成培育神國人才工作的關鍵人物

 

無奈現今許多家庭(包括基督徒家庭在內),父母(尤其是父親)因忙於工作、事奉,而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缺席,卻仍一味以未必符合聖經真理的傳統文化觀念,要求、操控兒女,致使兩代間產生極大衝突。

 

蘇文安強調,家庭」是神用以彰顯祂形象的基本單位,也是「門訓」與「宣教」的第一個工場;而以基督為中心來建構思維模式生活方式的家庭,才稱得上是「基督化家庭」。

 

為人父母者應當盡心竭力把信仰傳承給下一代,以致有朝一日,即使已不在孩子身邊,他們也能同樣將此信仰傳承給下一代。

 

有一天,當父母都不復存在,那具有永恆價值的信仰,卻能陪伴、幫助其後代,戰勝與父母輩在世時大不相同的人生、家庭、職場與事奉的挑戰。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