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現全球每3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台灣已正式步入高齡化社會,這是躲不掉的問題,我們準備好了嗎?(圖 / 《父親》(The Father)劇照)

如果有一天,你問自己「我是誰?」如果有一天,心愛人漸漸「遺忘了你」,該怎麼辦?

 

你可知道,比癌症更嚴重的世紀疾病叫作「失智黑洞」,現全球每3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每個失智家庭年耗百萬以上、且罹患新冠肺炎會使腦部疾病機率增加。台灣已正式步入高齡化社會,這是躲不掉的問題,我們準備好了嗎?

2021年上映的奧斯卡強片《父親》(The Father)中,描繪的便是失智症所帶來的苦痛,這項疾病對於患者本人、照顧者和家庭的影響,皆深受衝擊,當中的層層考驗、苦難和身心俱疲,令人揪心。

 

大桃園基督教聯盟在2日聚集上,以「建立健康的教會-打贏腦內戰爭(戰勝老化失智、逆轉腦年齡)」為題,邀請到曾文毅醫師前來分享。

 

聖經說「身體是聖靈的殿」,曾文毅形容,這殿的「至聖所」就在於「腦」,是神所賜予非常寶貴的部分,每個人都有責任珍惜且保養顧惜。

 

而擁有健康的腦,才能擁有健康的全人,以致成為健康的神子民、更多地被神使用,建立起「健康的教會」。

  • news-details
  • 曾文毅擁有「上頂醫學影像科技公司」共同創辦人兼醫務長、臺大醫學院醫療器材與醫學影像研究所兼任教授、臺大醫院特聘兼任主治醫師…等專業背景,楊梅靈糧堂主任牧師湯簡如介紹講員時表示,在曾文毅心中有一異象,就是盼望藉其專業,幫助教會、牧者及肢體,打贏「腦內的戰爭」,建立「健康的教會」。(圖 / 楊梅靈糧堂 提供)

兩年前退休的曾文毅,投入新創研究公司,為的是將其研究成果,落實於助人器材。當日分享,聚焦於如何「維持腦健康,使人預防、遠離失智症」,內容包括:

 

1.為何會失智?

2.腦年齡如何預測失智風險?

3.如何使腦年齡逆轉?

 

一,為何會失智? 

全球每3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

 

失智症現已成為全球及個人的海嘯,根據近日報導指出,國際失智症協會(ADI)在《2022年全球失智症報告》中指出,全球有超過5,000萬名失智者,2050年將成長至1億3,000萬人,等於每3秒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

 

不但是失智症者本身承受著身心煎熬,照顧者也背負不小的壓力和困擾。

 

的確,這是一個非常難的疾病,」曾文毅表示,連很有能力、知識的人士,都逃離不了失智症的魔掌威脅,這實為非常嚴肅、且必須正視的嚴重問題。

 

2011年,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的「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台灣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約有310萬人,失智人口就有25萬人,佔7.94%

 

也就是說,台灣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每12人就有1位是失智症患者。該協會並預估,未來失智症人口將持續攀升

 

現已成為高齡化社會的台灣,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屆時,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將佔逾20%,意即每5人就有一位65歲以上長者。

 

這與你我有何關聯呢?

 

曾文毅指出:老年,就是失智症最大的一個「風險因子」

 

據資料顯示,80歲以上的長者,每7個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90歲以上,則是每2個就有1人罹患。所以,「年紀越大,罹患失智症的機會就越高。」

 

現代人大多想活得長久,可是活得越久,越容易得到失智症,該如何是好?

 

認識腦中的「有利及有害」因子

除了「高齡」為失智症的危險因子,還有「另外兩個」也是高風險因子:

 

1)AD pathology

此為阿茲海默症的病理蛋白,包括類澱粉蛋白以及tau蛋白,這兩個是阿茲海默症典型的病理特徵。

 

曾文毅說明,這兩個蛋白被列為「毒性蛋白」,會殺害人類腦細胞,以致腦萎縮,造成失智。也就是說,如果腦中存在這兩個蛋白,將大大提高失智風險。

 

2)AD gene(ApoE)

若一個人的兩個基因都是「exon4 」,那麼失智風險將比其他沒有帶「exon4 」者,高出10倍左右

 

由此可見,人體中存在著如此「多」的風險因子,曾文毅話鋒一轉,提到一項有名研究,叫作「修女的腦科學研究」。

 

該研究是持續記錄一群修女生前的腦功能、認知能力,追蹤其有無退化;直至修女離世,都願意捐獻自己的腦進行解剖,提供科學家切片、研究。

 

此修女實驗總人數約計有200位,研究人員依其「毒性蛋白的沉積量多寡」,區分為「四等份」,觀察她們生前的腦部認知功能「退化嚴重程度」。

 

結果發現,毒性蛋白越少,腦部退化就越小,反之,退化程度越嚴重

 

「可是發現有例外,」例如,一位Marcella修女,當時已經104歲,生活自理都算不錯;她離世之後,經腦部研究發現,Marcella的毒蛋白為中等程度(偏向次等嚴重),但認知功能卻沒受影響,仍舊正常,令人感到驚訝與好奇。

 

而不只是Marcella修女,還有許多其他人也是如此,似乎腦部可以不受毒蛋白的侵害,依然活的很好。到底是為什麼呢?

 

曾文毅以「屋齡不等於屋況」作比喻,一個失智症的腦,就好像一間年久失修的房子,屋子若不定時清理、保養,即使屋齡很年輕,屋況也可能很糟糕,反之亦然。

 

同理,人類的大腦也是如此,「保養不保養,會決定你的腦到底是幾歲。——這是很重要的觀念。」若有健康保養,可使腦齡不致過老,預防、遠離失智。

 

有利因子

人類大腦是「有利因子」與「有害因子」的總和,我們每天的生活、飲食、健康情況,決定了腦中是有利還是有害因子比較多

 

有利因子包括「神經可塑性」,意即,腦中的神經網絡很發達,可快速適應周遭變化,且能很快地修復、站起來——這叫做韌性。

大腦有其韌性及可塑性,若有長期建立(培養)起來,即使有毒蛋白存在,韌性及可塑性都可阻擋毒蛋白的侵害。

舉例來說,有「豐富的學習經驗」,能建立腦內豐富的可塑性;所以一個人要有好奇心,時常學習各類新事物,如此可塑性就越佳,可抵擋毒性蛋白的侵略。

 

有害因子

有害因子中,最首要的為「發炎反應」。

 

發炎是腦中『最大的有害因子』,」造成發炎反應的原因,包括:過胖、新冠肺炎、過敏性體質⋯等,這些都存在發炎反應,會造成腦損。

 

人體內有許多的有利及有害因子,因此「腦健康」保養原則就是「趨吉避凶」——減少有害因子,增加有利因子

 

曾文毅補充,隨著年紀越大,認知功能會逐漸衰退,例如反應變慢、無法快速想起一些事情,這屬於正常老化,非失智。

 

可是,若「有害因子」過多,恐會很快掉到失智程度,所以「腦健康」可謂有利及有害因子的「拔河」

  • news-details
  • 大腦有其韌性及可塑性,若有長期培養起來,即使有毒蛋白存在,韌性及可塑性都可阻擋毒蛋白的侵害。(圖 / shutterstock)

二,腦年齡如何預測失智風險?

 

什麼是腦年齡? 

利用大量腦影像,透過人工智慧(AI)訓練出來的數學模型,此技術可測量出一個人的腦齡,即腦健康

 

這是一種器官年齡,例如,骨齡、膚齡、腦年齡,不一定與「實際年齡」相同,但與「生理健康」有密切關聯。

 

當中,主要是透過看一個人的大腦神經纖維,包括軸突、髓鞘。一般而言,髓鞘會隨年齡增長而越發完整,35歲達到巔峰,35歲以後逐漸破損、退化,自然地,神經傳導會越來越慢。

 

如果你的腦齡差是一致的話,就代表你的腦年齡算健康,但是如果你的腦齡差高出5歲以上,就代表你有腦過勞的現象。

 

腦過勞,則容易導致失智。

 

(腦齡差 = 腦年齡 - 身分證年齡)

 

除此之外,測量也會看「八大認知功能網絡」的腦年齡:

·事件記憶與情緒 

·語意記憶 

·內隱記憶 

·工作記憶 

·注意力 

·感覺運動 

·語言 

·視覺

綜合上述檢測,得出一份「腦神經年齡檢測報告書」,定義一個人的腦部健康狀態。

 

曾文毅表示,世界上許多研究團隊,都有投入腦齡技術、發表許多研究,從而發現,「在很多不同疾病中,都有『腦齡過勞』的現象。

 

例如,阿茲海默症病患的腦齡,平均約有10歲以上(腦齡差)的過勞。思覺失調症、憂鬱症、腦創傷者,這些人的腦齡也呈現過勞。還有,「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壓」等患者,腦齡一樣屬過勞。

 

所以,未必是腦本身的疾病,包括「身體的健康狀態」,都會致使腦齡過勞

 

人的身體是互相連通的,身體的健康狀態,其實也決定了腦的健康狀態。而在最近發表的相關文章中指出,腦的健康狀態,也決定了身體的健康狀態。

 

「腦健康」程度,決定失智症的風險 

「心血管」的健康狀態,會改變腦齡 

曾文毅提到,心血管的健康狀態(例如:有無運動、抽煙、喝酒、三高等)會改變腦齡,而改變腦齡,會進而改變人的認知功能,所以,腦齡其實是心血管因子與認知功能的「橋樑」。

 

簡言之,心血管健康會影響腦,腦會影響認知功能,此為「因果關係」。

 

這就告訴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人類有很多的因子或是生活型態,都會造成我們是否成功老化或是失智。

 

舉例,參下圖:

  • news-details
  • 曾文毅提到,近期發表的論文指出,人的腦齡差越高,罹患失智症風險就越高,因此,「腦齡差」可預測「失智嚴重程度」,此告訴我們,腦健康很重要。(資料 / 曾文毅口述;記者製圖)

以上是由無數報告所整理出來,曾文毅強調,這些(上述)因子都匯集到我們的腦,讓人的腦被形塑,使腦決定,將來會成功老化還是失智。

 

他形容,腦是上述所有因子的「第一現場」,意即,這些因子影響到的是「腦」,使腦有所改變,這些改變會決定,一個人將來會成功老化或失智。

 

「所以,腦很重要,腦就是我們(身體的)至聖所,」曾文毅再次如此強調。

 

留心:輕度智能障礙(MCI)

MCI被認為是失智症的前期,平均一年會有10%的人轉為失智症,目前佔65歲以上人口的16%,也就是說,平均7位年長者中就有1位為MCI。

 

隨著社會人口老化,MCI比例即越高,但並非所有的MCI都會轉成失智——只有40%的MCI會造成失智,60%的MCI不會。

 

因此,即使被診斷為MCI,醫生也無法明確回答你將來是否會失智,這也是為何,社會中存在如此多疑惑和擔憂:我到底會不會失智?該如何預防?若是失智了該怎麼辦?這些是連醫生都無法回答的問題。

 

誰特別需要做腦齡檢查?(失智症高危險群)

·年齡35歲以上

·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體重過重者

·曾有腦部碰撞、暫時性腦中風、憂鬱症情況者

·有抽煙或大量飲酒習慣者

·有睡眠問題困擾者

·自己察覺相較於前一年,記憶力、判斷力有明顯變差者

·有失智症家族病史者

·有長新冠腦霧症狀

  • news-details
  • 大桃園基督教聯盟2日聚集上,以「建立健康的教會-打贏腦內戰爭(戰勝老化失智、逆轉腦年齡)」為題,邀請到曾文毅醫師前來分享。分享結束後,桃基盟主席、桃園市府靈糧堂韓慧蕙牧師帶領眾人禱告,求主讓我們看重神的殿、以及生活各方面,有真實的回轉和決心。(圖 / 楊梅靈糧堂 提供)

三,如何使腦年齡逆轉?

六大點建議:

·進行有氧運動

·節食、健康攝食

·充足睡眠

·減少生活壓力

·進行認知訓練

·參加社交活動

 

曾文毅提醒,前三者最為重要,後三者若有做到將更好。若這六項都有做到,以此建立起生活的健康習慣,絕對有助於腦健康

1.有氧運動

方法

·輕強度至中度的有氧運動

·如游泳、騎腳踏車、健身操、走路

·每次至少30分鐘,每周至少2小時半。

 

改善 

·減輕氧化壓力

·提升BDNF濃度 

·促進大腦塑性 

·學習與記憶

 

曾文毅表示,有非常多的研究都不斷證實,有氧運動會使人的腦更健康,提升認知功能

 

此外,肌力運動同時相當重要,尤其年紀越大,人的肌肉量會流失,容易影響走路、平衡,並損及腦健康。

 

肌肉會分泌一種肌肉激素,對腦有「保護作用」。因而,肌肉越發達,「腦」可以被保護的越好。因此,除了進行有氧運動外,也要加上重量訓練、核心肌群的訓練

 

2.卡路里節制飲食

方法

·減少食物攝取量(卡路里節制)

·每日限時進食法:限制可進食時間範圍在8小時內,其他時間只能喝水(168斷食)

·5:2斷食法:每周挑選不連續的兩天,只進食一餐,且熱量限制在500至700大卡

·進食內容很重要,可參考相關健康飲食菜單

 

改善

·脂肪囤積減少

·氧化壓力指標下降

·減少發炎反應

·改善認知功能

·改善塗觸可塑性

 

曾文毅提醒,可按照自身習慣及需要來進行,毋需過於勉強。

 

談及為何需要限制卡路里?因很多的動物研究實驗發現,「吃的少」的老鼠比較長壽,後又發現,不但是長壽,腦袋也較靈光。

 

得見,長壽、腦健康,與少量卡路里有關。卡路里越高,體內脂肪堆積就越多,此會引發、提高全身性發炎反應,包括腦部發炎反應,使腦細胞受損。

 

所以不要堆積脂肪(應當減脂),要增加肌肉。

 

推薦:地中海型飲食

·豐富的五顏六色蔬菜及水果

·搭配核果、堅果

·蛋白質攝取盡量吃白肉、魚肉、雞肉,少吃紅肉(牛、豬肉內含較不好的膽固醇)

·遠離精緻白米飯、甜食,盡量吃「原型食物

 

3.每天睡飽飽

睡眠不足是失智的危險因子,「深眠」期是洗刷大腦垃圾的時刻

 

想要好的腦健康及生理健康:

·平均睡眠時間7到8小時

·有固定規律的睡眠習慣

·午休不超過30分鐘為宜

 

4.釋放壓力—保護海馬迴神經細胞

方法

·正念幫助自己減輕壓力,改善認知功能(包括記憶)

·記憶訓練的課程,可降低「皮質醇」與「促炎性細胞因子的濃度」

·做些會讓自己開心放鬆的興趣或活動,如:志工、踏青、唱歌等

 

改善
·減少糖皮質激素在海馬迴的量(糖皮質激素會造成腦神經細胞損傷)

 

5.認知功能

心理健康及認知功能訓練

 

方法

·暴露在豐富的環境(多動腦;接觸新事物、活動等)

·棋盤遊戲或能降低輕度認知障礙的風險

·電玩遊戲訓練可增強認知控制

·主動學習新技能:手工藝、樂器、語言、運動等

 

改善

·學習與記憶

·誘發BDNF(可促進神經的生長及維持)

·神經新生

·認知儲備(cognitive reserve)

 

6.社交活動

人與人互動是一個非常寶貴的機會,讓我們的大腦各方面都在活化、活躍。

 

方法

參加同學會、公益社團、社區大學、長青學苑、教會生活、當志工、打牌、桌遊等。

 

改善

多參與社交活動,可降低罹患失智症之風險,其相對風險下降四成

  • news-details
  • 曾文毅表示,有非常多的研究都不斷證實,有氧運動會使人的腦更健康,提升認知功能。(圖 / shutterstock)

逆轉腦齡,關鍵在「生活型態的改變」

談及腦齡逆轉前後的比較,曾文毅以自身為例分享,當他開始增加有氧運動後,像是,原本是坐公車上下班、改騎腳踏車,每周進行1~2游泳,飲食上減少卡路里攝取,睡眠盡量睡飽7小時。

 

如此過了一年半之後,的確有明顯效果,如體重降了8、9公斤,精神、注意力變好,能更專注做事。他在做了腦齡檢測後,也發現全腦年輕了5.7歲,事件記憶的網絡進步了4.5歲

所以,生活型態的改變,的確會影響人的腦,逆轉腦齡

「每天走7千步、每天吃7分飽、每天睡7小時」,曾文毅最後分享給大家此「777原則」。

【講員介紹】曾文毅醫師

·林森南路禮拜堂弟兄

·上頂醫學影像科技公司共同創辦人兼醫務長

·臺大醫院影像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

·臺大醫學院醫療器材與醫學影像研究所兼任教授

·清華大學核子工程系學士

·臺大醫學院醫學士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核工系放射科學博士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