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112學年度學測成績甫於2月底公佈、大學繁星推薦於3月21日放榜,考生上午9點開始可到「大學甄選委員會」網站,輸入學測應試號碼、身分證號碼、個人密碼等資料查詢結果。(圖/ shutterstock)

更新》大學繁星推薦於3月21日放榜,考生上午9點開始可到「大學甄選委員會網站,輸入學測應試號碼、身分證號碼、個人密碼等資料查詢結果。

 

隨著112學年度學測成績的公佈,面對考試分數、討論並決定高中升大學及未來人生的可能方向,成為許多莘莘學子當下的重要課題。

 

做決定不見得會如預期中順利與容易,很可能會因學生對自己的感受、親子間的互動而有波動的產生,對此情況,本報特邀具備豐厚教牧諮商資歷的張宰金牧師與談,學生、家長、親子、情緒的四個面向做出提醒與建議。

依照大學入學考試中心所發布的「112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試務相關提醒」說明,本次學測於1月13日至15日舉行,試後於2月23日開放成績查詢,並將在3月23日至24日進行「112學年度個人申請入學報名」,後續則依考生報名校系進行招生考選過程,最終將在6月14日公告個人申請入學榜單。

 

接獲成績後的學生處境

考試成績揭曉至準備報名的1個月間,對考生們而言將是「幾家歡樂幾家愁」、「心情起伏不斷」的日子。

 

高三生一則須面對分數是否如自己所預期,二則得在這段期間內預定未來的方向。對於分數,高分固然十分欣喜,但,不如預期者多半會思考「要多花一年重考嗎?」抑或「先照目前成績來做選擇,其餘大學時期再說?」而在系所的選擇上,以個人興趣來考量?又或者選擇就業前景較佳的科系?

  • news-details
  • 中台神學院副院長張宰金受訪與談,針對學生、家長、親子、情緒的四個面向做出提醒與建議。(圖/ 記者林稚雯)

此外,在華人社會的文化脈絡中,「家長」多半會在選擇歷程中佔有重要的位置,最終報考哪些校系、考上了又該選擇哪裡報到,不見得僅靠學生就能全然為自己做出最終的決定。

 

上述過程,除將學生帶來快樂、成就感、猶豫不決、徬徨難安、失落、挫折等不同的情緒,親子間也將可能有充分溝通、彼此理解、意見齟齬、完全相左……等多樣化情境。

 

年輕生命仍有可塑性、不要單單靠人

對此,中台神學院副院長、投入教牧諮商實務工作已有上萬時數的張宰金牧師表示,成績高低固然會左右個人選擇,但,更重要的是「認識自我興趣與特長」,即便在生命仍處年輕的階段,不見得能完全知道「我喜歡什麼」、「我擅長什麼」,只要對自己有多一份理解,就有高一些的機會讓自己往對的方向發展。

  • news-details
  • 開始個人申請入學報名前,學生有一個月的時間能做預備,找尋未來方向。(圖/ shutterstock)

「當然,也不要忘記,還很年輕,『方向會改變、方向可以變』,入學後若是發現志趣不合,大二、大三階段才規劃轉系的學生也大有人在。」張宰金說。

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做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侍奉乃是理所當然的。

—羅馬書12:1

除了以通則來勉勵正在面臨重要抉擇的高三生們,針對已經認識神的學生,張宰金再以羅馬書的這段經節提醒,不能只單單倚靠人的力量來做決定,基督徒需要學習把自己的主權獻上,當我們願意以神居首位,神必定會引導我們往前的腳步,不論是去哪裡、做什麼,因為都是在神的手中,必都會得著祝福、被神使用,減少許多對於未知光景的不安。

 

提醒父母操練「放手」的課題

而在父母的部分,張宰金則指出,在華人家庭教育的習慣中,多半都是大人幫小孩子做決定,且替兒女做決定的歷程可能會持續相當長的時間。可是,當個體為自己做決定的次數越少,越會造成自我認識不足、沒有能力與意願承擔後果的景況,讓華人社會中的孩子們,普遍面臨對自我人生沒有想像與規劃的問題。

  • news-details
  • 以目前的狀況來說,在選填志願、報考校系的事務中,家長多半會扮演重要決定角色。對此,張宰金提醒,應放手讓孩子練習決定,培養承擔後果的能力與意願。(圖/ shutterstock)

特別是在成績與成就的部分,父母很可能會把個人期望、父母輩小時候無法完成的願望硬生生套到孩子的身上,這種過度的管控與期待,在造成孩子壓力、親子衝突的同時,也很容易讓孩子感到不被接納而受傷。

 

張宰金說明,父母確實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但在這個位份上要做到的是「接納與理解」,有些孩子強項在於學習和考試,有些人則在課外有各種不同的專長和愛好,只要理解上帝創造每個人時,放在生命中的計畫和旨意都有所不同,就會知道家長要幫助孩子去發掘恩賜、善用才幹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不是一昧與他人比較,要把所有的面向都用分數來做齊頭式的評量比較。

 

「若是真的面對親子間怎麼談都找不到共識,或是平日累積的關係不足,重要時刻更沒辦法坐下來好好的時候,尋求專業幫助也是很推薦的選項。」張宰金表示,以自身的教牧諮商經歷來看,會發現除了個人恩賜不同,每個人發展速度和情況也都不同。

  • news-details
  • 成績好壞,常牽動親子間的關係。對此,家長應練習理解孩子的恩賜與才幹不同,無法齊頭式的評量比較。(圖/ shutterstock)

透過專業的教牧諮商,輔導者會蒐集如個案期待、父母期待、個案能力、生活圈、交友圈、家庭溝通模式……等多方資料,像是在拚圖那般,藉著大量資訊來拼湊出屬於個案的專屬樣貌。

 

馬太福音25章中,記載了一個照各人的才幹給他們銀子的譬喻,有人拿到五千、有人兩千、有人一千,但主耶穌要的不是所有人都交五千銀子回來,而是看重「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

 

學會為自己負責、善用光陰

當孩子在過往的成長經歷中缺乏做決定、負責任的經驗時,不妨把握機會,「讓孩子隨年齡增長做好獨當一面的準備。」

 

張宰金提醒,「長大」不是一蹴可幾的課題,需要花時間、有機會不斷的操練,畢竟沒有父母能在孩子的一生中永遠相伴左右,不如趁此機會好好陪伴,讓孩子在父母引導下能做出負責的決定。

 

面對是否重考?選興趣?選校系?等經典課題,張宰金建議,還是讓孩子做為主要決策者,但也讓他們知道,「爸媽支持你自己做的決定,但要記得為這個決定負責,不可以輕易、隨意改換。」

  • news-details
  • 透過自家孫兒的故事為例,張宰金說明做決定、為之負責的重要性。(圖/ shutterstock)

用自家的例子分享,張宰金提到女兒在美組建家庭、養育了3個孩子,因為很早就決定要從小將基督信仰的價值傳承給孩子,小學階段都幫他們申請了在家教育:直到初中階段,女兒才問他的孩子們:「要繼續自學?還是要進入公立中學念書?」並將規則說明:「選好後就不可以改來改去的喔!」

 

此時,張宰金的長孫就先詢問了教會內有相似經驗、在中學就讀的弟兄姊妹們的經驗,透過蒐集資訊、與人對談、為疑惑找答案的階段,最後向媽媽說他想回體制內的學校念書,重返後也都適應得很好,目前已經是大二的年紀。

 

相對的,若是成績考得很好的學生,張宰金則期待,孩子們在準備高中升大學的最後半學期內保有正常生活與作息,不應存僥倖或偷懶的心態,認為自己找到了下一個階段的落腳處,就因此懶散度日。

 

還有,基督徒不論在什麼階段,都要維持正常的靈修生活與事奉,因為與神的關係是一生之久,不會有停止的時刻。

 

同時,當孩子能學會規律生活、有穩定的信仰根基,這也代表他們正操練著時間管理的課題,這也是上大學後多數新鮮人會遇到的挑戰,不要成為突然被放出籠子的鳥,四處亂飛去找不到回家的路。

 

親子都成為情緒的好管家

從面對成績、選校系的議題再做延伸,張宰金援用近日出版的個人新作《信仰與教牧諮商》中〈管理情緒能量〉的篇章再做叮嚀。

 

面對選擇與討論,過程中必然會有很多不同的情緒與感受出現,這是心理、生理各方面感知後的彙總,也是神賜給人很正常的反應。

  • news-details
  • 張宰金提醒,情緒無好壞之分,重點在於如何理解和管理。(圖/ shutterstock)

嚴格來說「情緒」每個人都有、不分好壞,但目前能將其區分為「正向情緒」與「負向情緒」兩種,則是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產生的感受、如何去因應這些感覺。

 

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也不可給魔鬼留地步。

—以弗所書4:26-27

透過以弗所書就能看到生氣不是犯罪,才說明:「生氣了『卻』不要犯罪」,罪的出現與否,關鍵是人如何對情緒做管理。

 

也好比當人對「罪」感到恐懼,覺得擔心害怕時,實則是在自我提醒,可能有危險、不如預期的事情發生,需要多所留意,藉此也再一次陳明,「情緒不分好壞,就算是負面情緒,只要能理解得好,同樣可產生正面的功用。」

 

此外,「不可含怒到日落」則是代表處理情緒的時間不可無止盡的無限延宕,持續太久會讓怒氣如滾雪球般投射到更多的事情上。

 

面對需要討論,或是討論後意見不同而動了干戈的情況,張宰金則認為,要學習「管理情緒之根」,也就是找到引發怒氣的真正源頭,可能不見得是當下考不好、找不當方向,說不定是長久以來對於彼此認識的誤解,覺得很受傷、覺得不被信任,才導致衝突的產生。

 

如何找到好的溝通模式?張宰金認為,重大問題仍建議透過專業輔導者來協助。輔導過程中會讓雙方都有機會全面講述事情經歷、全面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把事情講開來、彼此更多認識,才有機會重新感受對方、再次建立關係。

 

歷程中輔導者也會以同理、傾聽的角度來與求助者建立關係,像是夥伴般,一起面對並解決問題。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