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圖/shutterstock)

親愛的,在關係裡你受傷了,某程度你是受害者,但一直沈浸在情緒裡,對你的生命並沒有任何益處,不斷責怪別人,無法讓傷口痊癒,更無須不停檢討自己;你不是終生受害者,你可以選擇走出情節...

受害者情節

在婚姻訴訟職業生涯中,我陪伴的多是在婚姻中受害的當事人,有一類當事人是我很心疼的,那就是明明感覺自己是關係裡的受害者,但好多年一直無法走出來,卻好像走到連自己的親友也一一離他而去 …

 

這類當事人辛苦的狀態

1.一心相信自己是受傷的、受害的、受委屈、被虧待…。

 

2.「要不是他外遇我們也不會...」、「都是我婆婆這樣,不然我也不會…」

 

3.只要遇到朋友,不管講什麼話題,最後都會轉到老公或婆婆或誰怎樣的對不起自己,如果別人勸他換個角度想,他還會很生氣的說:「你都不了解我有多苦。」

 

4.倘若親友因為他的負面言語而漸漸不想回應,他還會轉傳網路貼文(有關別人就是無法了解自己...等資訊),甚至不斷散佈想要自我了斷等訊息。

 

這讓我想到「受害者情節」,經常覺得自己處於被害者狀態,認為其他人或環境老是壓榨或欺負自己,因此在環境中散發負面情緒,試圖得到注意與關心。

 

我時常想他們在某程度的確是受害者,他們是真的被傷害,他們也真的受傷,為什麼要給他們貼上一個「受害者情節」?當陪伴時間越長,越發現重點不是之前誰傷害他,而是他似乎也不太想離開這受傷狀況。

 

似乎在他們裡面有一種聲音,因為關係引爆的那顆地雷,從表面看來是對方的過錯(例如:外遇或家暴或對方都不拿錢回家..)你在其中沒有責任,企圖讓大家認同這不是你的錯。

 

在關係傷害中,選擇當個受害者最直接的好處是,你不必對關係中的種種挫敗負責任。但遺憾的是,當不斷沈浸在這樣思維中,所散發的負面能量,只會讓大家越來越遠離,這時他就更加覺得受害。

 

有次在與一位已經共事兩三年的當事人會談中,她仍舊不斷抱怨,甚至抱怨更遠的過去,包含「其實當時如果我爸媽沒有這樣硬性反對我們在一起,我就不會為反對而反對,我就不會執意要跟他在一起…」

 

這時我硬起心來說:「停!這幾年我一直聽你不斷抱怨,甚至連我助理電話裡跟你說話的口氣都被你抱怨,現在更聽你說你爸媽也需要為你這段感情負責…那你自己到底真的這麼無辜嗎?」

 

這時她情緒激動的說:「律師,虧你還說自己是婚姻律師,也說自己有念心理,竟然這樣沒有同理?」

 

我看著她說「親愛的,我就是同理,才知道你一直在這樣的循環中,好辛苦,因為所有的人都被你指責完了….再這樣下去,你只會越來越孤單,也越來越苦悶...」

 

此時她哭了,她說「其實我自己也不想這樣,我真的好苦,我真的好孤單。」

 

親愛的,在關係裡你真的受傷了,某程度你也真是受害者,但一直沈浸在這樣的情緒裡,對你的生命並沒有任何益處,或許他人碰傷你的生命,但責怪別人,無法讓這傷口痊癒。

 

不必要不斷責怪別人,更無須不停檢討自己,全部都放下;你不是終生受害者,你可以選擇走出情節,生命反敗為勝。

 

(文章授權/吳孟玲)

新書上架 擊敗渣男!這樣可以告嗎?專業律師教的恐怖情人反擊法

author

吳孟玲

華得聯合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自民國八十三年起作為執業律師迄今。曾任臺北市中正區、大安區、北投區、萬華區之法律服務律師;勵馨基金會、現代婦女基金會、新女性聯合會、新北市家暴中心之律師;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之扶助律師及審查委員;教育部性平委員、臺北市教育局性平委員、小聯會性平總召;臺北律師公會第二十七屆理事等。

分享
意見反應